重聽未矯正 嚴重恐致大腦退化

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黃韻誠評估長者聽力狀況並教導認識聽力問題。 (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64歲徐先生重聽10年之久,雖曾使用助聽器,但語音辨識能力仍差,須倚賴看人嘴型猜測意思,工作與生活非常不便,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黃韻誠評估其聽力狀況,教導徐先生認識聽力問題,並協助選配適合的助聽器並增加每日配戴時間,幾個月下來,徐先生已能輕鬆與人溝通,生活品質大幅改善。
 黃韻誠指出,全台灣65歲以上年長者,每10人就有1-4人有聽力受損情形。而當人體無法由聽覺接收聲音或理解聲音內容,影響社交與溝通時就是聽力障礙。
黃韻誠說,造成聽力障礙的原因繁多,在65歲以前聽力退化者多數為基因遺傳,65歲以後則有3成左右患者是早期慢性中耳炎未妥善治療,造成耳膜破洞後,長期下來因髒汙影響內耳神經所導致;部分患者才是因慢性退化與環境、噪音、疾病等因素造成聽力受損。
 黃韻誠說明,最適合配戴助聽器的族群為中度聽力障礙者,但多數患者在聽力受損之初不以為意,認為是老化自然現象,未即時配戴助聽器,而錯失黃金矯正時期,一旦嚴重到重度聽力障礙時再行配戴,即使聽到聲音,患者也可能因大腦長久未接收聲音刺激而退化,喪失語言辨識能力,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黃韻誠指出,有許多民眾有「戴助聽器會越戴越不清楚」的錯誤認知,此種情況多為助聽器選配錯誤所導致,每個人耳道的長短寬窄不一,因此無法同一款型助聽器並不適用每位患者,若助聽器無法與耳朵密合,將導致聲波形成亂流,成為嘈雜聲響的來源。
 黃韻誠提醒,配戴助聽器前應由耳鼻喉科醫師評估聽力狀況及語言辨識能力,再由聽力師協助選配適合自己的助聽器,切勿隨意購買便宜商品,以免造成反效果。此外,民眾應減少長時間戴耳機與長時間處於高分貝環境的情況,若有聽力退化情形務必把握黃金時期,僅早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