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最重要的臨床表徵是可觸摸到乳房腫塊,雖然大部份的乳房腫塊均是良性;臺北榮總新竹分院放射科張尊厚醫師表示,許多婦女摸到腫塊後,常因無疼痛或表面皮膚變化而自覺無事,反而延遲就醫。
張尊厚說,婦女自我檢查時,若腫塊甚硬,形狀不規則,邊緣不清楚,且固定在皮膚或胸壁上,或皮膚呈凹陷,橘子皮變化,甚至紅腫潰爛,乳頭凹陷或有不正常分泌物等現象,均應懷疑是乳癌。
自我檢查除注意乳房變化外,也應檢查是否有腋下、鎖骨上及頸部淋巴結腫塊。然而上述變化出現,往往已非早期乳癌,因此摸到任何乳房腫塊,即應先由專科醫師理學檢查外,必要時安排進一步檢查,包括乳房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及組織病理檢查。
台灣婦女的乳房多屬緻密性質,此類型乳房在超音波檢查下常較乳房X光攝影易偵測到腫塊;但對於沒有觸摸到的腫塊在乳房X光攝影所呈現的微小鈣化點,乳房超音波則不易偵測到。低於35歲的婦女,由於受放射線影響可能較大且乳房緻密,乳房X光攝影品質不易控制,可先從超音波檢查開始。
影像檢查若懷疑是乳癌,即應以組織切片檢查確定診斷,細胞檢查無法區別侵犯性癌或零期原位癌,臨床上已逐漸被『粗針穿刺組織切片檢查』取代。病理組織切片檢查包含手術切片或以粗針穿刺取檢體做組織病理學診斷,這是乳癌診斷的黃金標準。組織切片除了確定病理診斷,另一重要目的為檢測乳癌預後因子,以做為治療參考。
粗針穿刺切片術由於操作簡單,在門診即可進行,已被廣泛採用。手術切片取得的檢體可立即做冷凍切片,或以福馬林固定,做石蠟切片。然而仍有一些情況不宜以冷凍切片做為診斷依據,例如乳突瘤或經細針定位切除的觸摸不到的小腫塊(小於1公分)等。評估乳房保留手術的腫瘤安全切除範圍及原位癌是否有顯微侵犯,最好也以石蠟切片再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