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庠科技獎 成大四教授獲殊榮

成大物理系副教授楊展其(右上)、化學系講座教授葉晨聖(右下)、材料系特聘教授劉全璞(左上)、電機系特聘教授林志隆(左下)獲得有庠科技獎。
(成大提供)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有庠科技獎」是台灣科技領域研究中具指標意義的重要大獎,成功大學今年共有四名學者獲獎,其中物理系副教授楊展其、化學系講座教授葉晨聖、材料系特聘教授劉全璞三人榮獲「有庠科技論文獎」,電機系特聘教授林志隆則獲頒「有庠科技發明獎」。
 有庠科技獎是財團法人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設置,以「科技創新」為宗旨,獎勵培育科技研發人才,每年會選出五名有庠科技講座、十二名有庠科技論文獎,以及兩年一次的有庠科技發明獎六名。
 成大今年一口氣拿下四席,是近年來最多。其中在奈米科技類獲得有庠科技論文獎的物理系副教授楊展其,同時也是科技部年輕學者養成計畫之「愛因斯坦培植計畫」學者之一,專長領域為材料物理,率團隊開發出新世代的關鍵光控技術。
 同樣也在奈米科技類獲獎的化學系講座教授葉晨聖,則是帶領團隊研發出具生物相容性之醫材─奈米顯影探針(奈米夜明珠),動物實驗證實,奈米夜明珠經靜脈注射,幾乎全數聚集在肝臟腫瘤處,以低劑量X光照射就會發光,腫瘤位置、大小一目了然,將來可望實際運用於臨床上。
 材料系特聘教授劉全璞是獲得綠色科技類的有庠科技論文獎,團隊創新在較便宜的壓電材料內部及表面開孔洞,提升材料的壓電係數,未來若成為心律調節器等健康照護或穿戴裝置穩定供電來源,對智慧醫療、智慧生活等物聯網應用大有助益。
 電機系特聘教授林志隆則是獲得有庠科技發明獎,該團隊與科技公司合作研發「適用於大尺寸互動式面板之光感測電路」技術,能讓不同顏色的雷射光停留在面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