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吸菸是引發肺癌的肇因之一,但國內有許多患者並不抽菸卻還是罹癌。中研院與台大醫學院跨單位研究發現,原因可能與體內酵素APOBEC突變有關,研究登上國際期刊《細胞(Cell)》。
中研院17日發表最新肺癌醫療研究結果。化學研究所所長陳玉如表示,癌症是複雜疾病,受到許多因子影響,包含基因背景、老化、用藥反應、飲食、環境等,因此要知道有什麼更好的方法能診斷治療,必須先瞭解病人基因背景跟癌症狀況。
她指出,肺癌蟬聯兩性10大癌症之因之首多年,其中東亞肺癌更被認為是不同的疾病,有高達6成病患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突變;西方則不到20%,患者多數是因抽菸導致。
不過,台灣患者有5成以上不吸菸,甚至9成3的女性都不抽菸,但病患仍不斷增加,且也有年輕化、女性比例增加的問題。
為了解其中機制,陳玉如、中研院士兼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楊泮池與跨單位研究團隊,透過蛋白基因體技術建立台灣早期肺癌病人的多體學大數據,發現不吸菸肺癌患者可能的致病機制。
陳玉如說,這次研究分析東亞地區103名肺癌病患,發現台灣癌症細胞基因突變頻率跟西方國家截然不同,進一步探究找到5種癌細胞基因突變特徵。其中,肺腺癌癌變與酵素APOBEC的突變特徵有關。
她進一步指出,在罹癌患者中,高達74%從未吸菸年輕女性、以及無肺癌EGFR突變的女性患者,APOBEC突變特徵程度高,顯示APOBEC的突變特徵可能為女性早期肺癌的驅動因素。
此外,研究也發現,高度APOBEC突變特徵又與免疫療法療效呈正相關,因此APOBEC突變特徵可能成為早期診斷和免疫治療的潛在生物標誌物。
陳玉如也提到,後續研究團隊也將5種癌細胞基因突變特徵,比對不同因子對細胞可能造成突變的特徵,除了吸菸及二手菸之外,也看到與水、加工食品、汽車排放、空氣污染因子的關聯性,盼未來能驗證哪些因子是台灣患者體內重要致癌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