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晚婚晚育現象日益普遍,國健署提醒,研究顯示,高齡父親或是高齡母親所生育的寶寶,早產、出生體重過輕,以及罹患自閉症等風險較高。呼籲國人女性應於25歲至35歲之間完成生育規劃,男性則建議在40歲以前完成。
根據內政部108年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國人平均初婚年齡,男性為32.6歲,女性30.4歲,而國內女性生育第1胎的平均年齡已至31歲,其中年齡為35歲以上者更達23%,是10年前的2.4倍,顯示出國內婚育年齡往後延遲的趨勢。
國健署指出,國際文獻顯示,35歲以上高齡婦女發生不孕、流產、死產、胎兒染色體異常機會較高;懷孕期間罹患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等妊娠合併症的風險也會增加。
除了女性外,男性生殖能力也會隨年齡增長下降,英國醫學期刊發表的研究發現45歲以上的男性會增加配偶罹患妊娠糖尿病的機率。且不論是高齡父親或是高齡母親所生育的寶寶,都有較高的機率早產、出生體重過輕,罹患自閉症的風險也較高。
考量生育風險及胎兒健康、父母養育年齡的準備、合適性等因素,國健署建議女性應於25歲至35歲之間完成生育規劃,男性則建議在40歲以前完成。
為了提升孕期健康,國健署目前補助每位孕婦10次產前檢查、2次產前衛教指導服務、1次超音波檢查、1次乙型鏈球菌篩檢。
此外,該署也額外補助年齡在34歲以上、經診斷或證明曾生育過異常兒等高危險孕婦。只要在產檢醫院接受羊膜穿刺等產前遺傳診斷檢查,並填寫補助申請表,政府會提供5000元產前遺傳診斷補助,該筆補助費用直接從產檢醫院自行負擔的費用中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