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接受表揚的父親都是家庭最堅強支柱,也是HERO(英雄)的化身,背後都有令人感動的故事,雖然背後的家庭故事不同,但偉大的情懷是相同的,值得嘉勉。
五十九歲的「勇者爸爸」楊永潭,教養因發燒引起重度聽障的竣凱,在十五歲那年,竣凱以堅定的口吻說出「爸爸,我要念廣告設計科」,這句話肯定了楊永潭這些年從不知所措到引以為傲的艱辛歷程,付出終於獲得回報。
竣凱對美感特別敏銳,獲得莫斯科國際平面設計双年展金蜂獎入圍及參加教育部設計戰國策頒獎典禮成果發表會的成就;楊永潭很開心孩子在茫茫無垠的職涯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天空,未來也會一直是竣凱的強力後盾及傾聽者。
六十五歲的原住民Ama吳德嶔,來自純樸的花蓮吉安部落,來台南從事大理石衛浴設備工作創業,為了幫助離鄉背井的部落年輕朋友,視為己出,供宿又供餐,為的就是給他們有「家」的感覺。
民國八十六年南瀛國際藝術節,吳德嶔成立「洄瀾舞集」擔任了首任團長,將部落歌謠有系統的整理、練習,奠定了深厚的舞蹈及文化基本底子,表演邀約不間斷。吳德嶔對三個小孩的教育及家庭照顧從不鬆懈,更教育下一代不要忘了Cima Kako(我是誰),要認同自己的族群、文化。
五十一歲的「大樹爸爸」陳璡陞,一0一年加入寄養家庭行列,曾陪伴照顧七名寄養兒,初衷只單純想給需要的孩子一份愛。
陳璡陞任職康那香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也是這次口罩國家隊一員,令人感動的是,為了想要收養寄養童,剛上完夜班又馬上去上收養家庭課程。陳璡陞擁有專業保姆的經歷及高度敏感度,接納度也高,讓慢飛天使(發展遲緩兒寄養童)獲得最好的照顧「這段陪伴雖辛苦,但很值得也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