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醫院推AI助失智症研究

 大同醫院推人工智慧助阿茲海默症研究,神經科楊淵韓主任於門診解釋阿茲海默症的病因及後續治療方法。(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攜手國立中山大學共同整合中醫舌診、動態平衡、無線多頻道腦波及三維空間人臉辨識等研究項目,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因為腦部神經退化,腦波頻率變得較慢,靈活度及協調性也較健康人低。
 大同醫院記憶及老化中心主任楊淵韓指出,根據研究類澱粉蛋白本來應該要經過後轉譯修飾的,但是在阿茲海默症病人身上,這個修飾的機制出了問題,原因可能來自基因緣故。
 後轉譯修飾功能異常會製造出一堆異常的碎片,叫做「β類澱粉蛋白」,堆積成有毒的斑塊,甚至會產生毒性更強的寡果體,且在腦部累積時是多面向的,所以可能累積在運動皮質、聯合皮質區或其他大腦皮質沉澱,臨床上或許症狀輕微不易發現,因而失去早期診斷的機會及接下來治療的契機;沒有辦法用肉眼判斷的缺失,或許可利用機器的人工智慧來補足。
 楊淵韓更進一步表示,大同醫院記憶及老化中心目前已收案約500位阿茲海默症病人,每位病人都接受舌診、平衡系統偵測、三維空間人臉辨識系統及無線多頻道腦波檢查,利用這些生理訊號客觀的評估阿茲海默症。
 研究發現這些指標在這群病人裡面,除記憶退化外,其他運動及協調功能退化速度確實也異於正常人,亦於研究中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因為腦部神經退化,腦波頻率變得較慢,腦部的不對稱性及平衡功能也較健康人低。
 大同醫院黃志富院長也提到,失智症病患治療固然重要,但找出潛在危險的個案可能更重要,過去該院的研究發現失智症患者的子女有較高比例會罹患失智症,如又合併三高及E型脂蛋白基因特異,日後更可能發展為失智症。
 目前大同醫院正推動「失智症成人子女研究計畫」,針對患者子女展開追蹤,如同將失智症研究往前推20、30年,期望找到患者發病前的整合性生物標記,能及早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