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聽損篩檢 把握黃金治療期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台灣每1千個新生寶寶,就有3至4個有聽力損傷…。」台南市衛生局說,這樣的比例已經高於許多新生兒篩檢中的代謝性疾病,提醒家有新生兒剛出生3天內完成公費聽力篩檢,篩檢沒通過時,於出生4個月內完成確診並治療,以免誤了學習語言的時機,影響日後溝通及學習能力。
 衛生局指出,有一名媽媽帶著女寶寶到衛生所打預防針時,告知護理師新生兒聽力篩檢初篩複篩都未通過,護理師衛教並提醒先到大醫院檢查並完成確診動作。孩子滿月後,經醫院檢查結果,確定雙耳中度聽力損傷,事後,衛生單位電話提醒這位媽媽作定期追蹤,才能及時得知聽力變化,所以醫師安排的複檢一定都要去。
 在幼兒9個月大的時候,追蹤複檢發現聽力已由55加重變成60分貝。在醫師建議下開始讓幼兒配戴助聽器並作語言復健,至今已1歲9個月,已能說出爸爸、媽媽、蝴蝶飛飛、吃飯飯等語詞了。
 衛生局說,上述案例在一連串的檢查及治療過程中,最關鍵的是家長,當寶寶聽力篩檢未通過時,儘快至醫院做診斷性的檢查,確認是否有聽損情形及聽損嚴重程度,並遵從醫師建議,儘早作聽語治療及復健等療育或配戴助聽器、人工電子耳等輔具,增加透過聽覺學習語言的機會,聽損孩子的溝通及學習能力,是可以與同齡孩子並駕齊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