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德7旬翁 堅持普度公燈點蠟燭

周坤田依傳統插上帶葉子的竹竿並掛上普度公燈,要為好兄弟引路。(記者林偉民攝)
 記者林偉民/仁德報導
 十九日農曆七月一日,是民間傳說「鬼門開」的日子,仁德區仍有少數人家依習俗掛上普度公燈,為過往的「好兄弟」引路,展現人情味,由於公共照明日益普及,掛普度公燈的習俗已經式微,有掛普度公燈的住戶更引起矚目。

有住戶掛上三盞串聯的普度公燈,造型以紅色塑膠盆為頂蓋,下面再點紅色燈炮。(記者林偉民攝)
 過去每逢農曆七月,很多家戶都會在門口掛上一盞普度公燈,展現民間的信仰與人情味,隨著時代演進,不少禁忌逐漸被淡忘,掛普度公燈的習俗也快速走入歷史,住仁德區大甲里行大街七十一歲的周坤田認為,祖先留下的習俗不應被忘記或改變,因此周坤田兄弟每年仍堅持要點普度公燈,還買來金屬頂蓋,下方則是玻璃圍住的方型油燈,做成傳統的普度公燈,每年都可使用。
 周坤田十九日上午就準備帶有葉子的竹竿,固定於門口廣場,再掛上普度公燈並拜拜,燈內放置一根蠟燭,入夜後可點亮為「好兄弟」引路,他認為,祖先傳下的習俗不該被遺忘,因此他每年都會依習俗點上普度公燈,而且堅持不用「改良版」的燈,由於傳統燈具難尋,他還專程到高雄阿蓮找來使用,只點蠟燭而不用電燈炮,為的是延續此傳統習俗不被遺忘。
 住二行里的邵姓兄弟也保留掛普度公燈的傳統,在門口掛起三盞串連的普度公燈,材料也以竹材為主,再以紅色塑膠盆當頂蓋取替斗笠,盆內掛有小燈炮,入夜後插上電源就會亮起來,為好兄弟指引道路,早晚上香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