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的王女士7年來備受乾癬之苦,多次到皮膚科治療,症狀卻反反覆覆不穩定,患處脫落白屑又極癢,常忍不住去抓搔,導致破皮流血、流湯,影響外在美觀,讓她困擾又尷尬,連帶失去自信。轉向中醫求助,經中藥調理一個月後,患處已經不再搔癢。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楊茲甯表示,乾癬臨床表徵為病灶發紅、搔癢,常如牛皮般又厚又硬,皮膚表面覆蓋有數層銀白色鱗屑,抓去鱗屑可見點狀出血,因此又被稱作「牛皮癬」、「銀屑病」。乾癬主要分布在手、腳等處皮膚表面,根據國際最新的流行病學研究,成人患病的比率比孩童高,其病名雖然有一個「癬」字,卻與黴菌感染不同,不具傳染性,普遍認為是一種自體免疫失調的疾病,
楊茲甯指出,個案王女士個性易緊張、焦慮,睡眠品質不佳,較淺眠且早醒,平時怕熱,又有便秘的情形,2、3天才上一次廁所。經診斷後,開出處方以黃柏、梔子、苦參、地膚子、白癬皮等清熱化瘀、止癢生肌為主的藥方。病人配合規律服藥與定期回診,第一週回診後表示症狀從整天搔癢難耐,減至1天發作一次,搔抓時銀屑量減,流湯液與破皮情況消失;第2週回診搔癢情形再減,沒有每天發作;第3週回診時搔癢發作的頻率下降為一個禮拜1-2次;經過1個月的治療,患處已經不再搔癢了;此外,睡眠品質上升,排便也變得順暢,也變得有自信。
她說,乾癬有病程長、病情反覆的特點,臨床上難以根治,病機錯綜複雜。患者保持心態樂觀,積極配合治療外,還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不熬夜、不過勞、飲食均衡,避免刺激性及容易誘發皮膚過敏的食物,如烤炸辣、海鮮類、堅果類等,適度運動發汗和規律排便,以提高體內廢物代謝,再搭配中醫藥調理,很快可獲良好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