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頸畸胎瘤 無法進食呼吸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4個月大的陳姓女嬰右側頸部長了腫瘤,且生長快速達4.5公分,導致外觀隆起、壓迫食道與氣管而無法順利進食與呼吸,差點沒了性命。確診為頸畸胎瘤,經達文西微創手術切除腫瘤,切片確認為惡性腫瘤。手術復元狀況佳,女嬰隔天就拔管進食。
 童綜合醫院達文西中心暨耳鼻喉部主任蔡青劭指出,頸畸胎瘤多發生在嬰幼兒身上,成人案例極少見,但仍有發生的可能。26歲劉姓男子左側頸部從小就異常隆起,某次感冒使得腫塊凸起更嚴重,還壓迫神經導致手部抬高困難,檢查確診為8公分的頸畸胎瘤,使用低溫電漿刀將腫瘤移除,周邊組織未受到傷害,切片檢查確認為惡性腫瘤,恢復良好。
但後續進行腫瘤標記檢測時,發現數值仍偏高,擔心是否轉移復發,進行正子造影檢查,發現劉男患有隱睪症,且頸畸胎瘤的原發部位竟是睪丸癌,切除治療後,目前已恢復正常生活,定期追蹤。
 蔡青劭表示,畸胎瘤源自胚胎時期的生殖細胞,於母胎時期就形成腫瘤,能從腫瘤中找到不規則狀的毛髮、骨骼或肌肉細胞。約95~98%的畸胎瘤為良性,存在於卵巢或是睪丸中,僅有少數2~5%的畸胎瘤生長於頸部,且多為惡性腫瘤。由於頸畸胎瘤少見、且與淋巴管瘤難以區分,因此需透過核磁共振或測量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指數、胎兒蛋白指數進一步確診,因頸部佈滿神經、血管與重要器官,若確診應盡早治療。
 畸胎瘤通常在母胎時期就已形成,若原發部位為卵巢或睪丸則有9成以上機率為良性,若不幸形成於頸部,腫瘤往往生長快速,蔡青劭呼籲,切勿拖延治療,避免危害周邊器官與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