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4歲男童剛上幼稚園後被老師發現講話口齒不清,建議家長詢問復健科醫師專業意見,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復健部主任趙明哲表示,經過發音評估及語言發展篩檢測試,男童是罹患構音異常症,後續安排接受語言復健治療,已有很大的進步,但是否與武漢肺炎疫情期間,家長、老師、小孩都戴著口罩,讓小孩看不到大人的嘴形和聽不清楚發音而造成,值得觀察及注意。
4歲男童由媽媽帶到澄清醫院復健科求診,據媽媽的表述,在今年初起的幾個月期間,由於武漢肺炎疫情影響,她下班回家後常常依然戴著口罩與孩子相處和互動,因為深怕從外面把肺炎病毒帶回家傳給孩子,後來經幼稚園老師提醒,才發覺自己的小孩好像說話的發音有點問題而趕緊求醫。
趙明哲表示,經檢測男童的智能、聽覺和構音器官都沒有問題,再進一步深入評估其發音功能,察覺他的發聲不準,ㄊ、ㄉ分不清楚,將湯講成當;ㄍ和ㄎ不分,將哥哥說成顆顆。也有規律性的遺漏,如將通講成翁,漏掉音節中ㄊ的發音,因此診斷為構音異常症,安排接受專業的早期語言復健治療。
趙明哲指出,這名男童經接受語言復健治療,由語言治療師帶領透過圖卡、故事書、口腔運動遊戲,進行嘴唇、舌頭、臉頰肌肉的訓練正確發音,每週1次約30分鐘,小孩家長在私人場合與空曠戶外也脫下口罩與小孩說話互動,3個月來已有很大的進步,講話音準也越來越清晰。
趙明哲說,目前學齡前6歲以下的小孩,發生構音異常的機率約10%,除了智能、聽覺、構音器官問題外,大部份是屬於機能性的構音異常,也就是學習某些發音比較緩慢,這些孩童經過專業語言復健治療幾個月之後,通常會有很大的改善。
趙明哲也提醒,在武漢肺炎未絕跡之前,外出戴口罩將是民眾生活的日常,目前台灣疫情受到控制,家中若有正在學語的稚齡小孩,在透明口罩尚未大幅量產前,成人可以適時脫下口罩與小孩對話和互動,以免影響孩子的語言學習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