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吳姓男大生右膝未受傷突然很痛,晚上睡覺也痠痠的,固定痛在同一個位置,還可摸到一個腫塊;就醫X光片一照,發現大腿遠端近膝蓋骨頭已被吃空,呈現腫瘤陰影,切片確診「惡性骨肉瘤」,經手術後,追蹤4年未復發。
成大醫院骨科部醫師翁閎楷指出,大多數骨腫瘤發生在兒童到青少年階段,因這段時間的骨頭生長速度最快,也容易造成變異、產生腫瘤;在這個期間的孩子同樣也可能面臨「生長痛」的問題,但必須要排除其他可能性,包括骨腫瘤,才能做生長痛的診斷。
生長痛和腫瘤痛有些異同點:相同的是兩者都有可能產生夜間疼痛,睡到一半會痛到醒過來,也會有骨頭痛和關節痛等問題;不同的是,腫瘤痛會持續在同一個地方,甚至可以摸到腫塊,而生長痛會時左時右,有時在上肢有時又在下肢,運動時腫瘤的疼痛仍會持續,而生長痛會獲得緩解。
翁閎楷說,有些人受傷或疼痛會選擇推拿治療,但是骨肉瘤患者在接受推拿過後的腫瘤會長得比較大,易轉移到其他地方且手術後容易復發,大多的骨腫瘤不管是良性或惡性皆如此。因此,兒童或青少年肢體疼痛要先檢查確定不是骨腫瘤再作推拿。骨腫瘤治療因良性或惡性而有不同,絕大多數良性骨腫瘤無需處理,只追蹤觀察;另一小部分骨腫瘤的攻擊性較強,會吃空骨頭而有結構穩定問題,像案例男大生惡性骨肉瘤作化學治療後,再作腫瘤廣泛性切除與自體骨重建手術,先將帶有腫瘤的骨頭切下,放入液態氮中殺死腫瘤細胞後,骨頭再放回體內固定,待傷口穩定,繼續接受化學治療;男大生術後恢復良好未復發。
他說,骨肉瘤過去治療癒後非常差,截肢率幾乎百分百,如今因化學治療和手術定位進步,存活率大為提高,肢體保留重建手術是當今治療惡性骨腫瘤的首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