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出,每3名28至34週出生的早產兒中,就有一名可能會出現呼吸窘迫症候群。醫師提醒,早產兒罹患肺部疾病率高,肺部照護上不可忽略,惟避免早產,就要從妊娠做起,媽媽手冊更是必須熟讀並執行的寶典。
台灣每年約有2萬名早產兒誕生,將近每30分鐘就有一名早產兒來到世上,但因肺部發育尚未成熟,容易影響呼吸中樞功能,早產兒基金會董事許瓊心醫師指出,肺部是身體最後一個發育成熟的器官,胎兒在母體內時肺部本身並沒有呼吸功能,氧氣的獲得與二氧化碳的排除都藉由胎盤與母體交換來完成,直到出生後肺部才會開始正常運作。
若胎兒提早出生,肺部發育不全,可能沒有辦法生成足夠的表面張力素,進而使肺泡塌陷,影響呼吸中樞功能,恐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江明洲指出,過去研究統計顯示,呼吸窘迫症候群是最常見的早產問題,28至34週出生的早產兒中,每3個就有一名可能會出現呼吸窘迫症候群問題,且隨著妊娠週數愈少、發病機率就愈高,24至28週出生的早產兒發病機率約80%,若是妊娠24週以內出生的早產兒,發生呼吸窘迫症候群的機率更高達90%。
多數早產兒皆需要仰賴額外的氧氣供給,或使用呼吸器加以輔助,然而因早產兒呼吸型式多變,經常出現呼吸器無法與呼吸同步的情況,反倒對早產兒的肺部造成不可逆傷害,因此,提升呼吸器同步性是早產兒肺部照護上不可忽略的重點。
新型「神經調節輔助呼吸模組」透過偵測橫膈膜活動,進而協調呼吸器、以對應病人大腦及肺部的活動,可減少近50%的不同步情況,也降低早產兒需使用呼吸器輔助的時間。
為了守護早產兒,台灣悅廷和公司贈與早產兒基金會價值高達250萬元的新型橫膈膜電位導管,轉贈給林口長庚、台北馬偕、台北榮總、台中榮總及高雄長庚等五間醫院的新生兒科中心使用,並提供多組NAVA模組至各中心,盼能幫助改善呼吸器與早產兒呼吸不同步的狀況。
許瓊心也強調,保護寶寶的健康,則要從妊娠做起,媽媽手冊更是必須熟讀的寶典,且目前已建置緊急醫療網,懷孕期間一旦出現異狀,絕對要趕快掌握黃金時間送急診,不能坐等產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