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託「2019家庭理財暨樂活享退指數大調查」

中國信託「2019家庭理財暨樂活享退指數大調查」。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簡稱「中信銀行」)連續四年與《遠見雜誌》合作「家庭理財暨樂活享退指數大調查」,共同日發表本年度調查結果,樂活享退指數為51.8分,連續四年不及格,並顯示國人退休準備五大警訊。有感國人對退休準備不足,中國信託銀行與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政治大學聯手培訓與認證國內首批退休理財規劃顧問(Retirement Financial Advisor,RFA),預計明(2020)年可有逾450位退休理財顧問在全臺分行服務,提供民眾完善的退休理財規劃服務。
 「2019家庭理財暨樂活享退指數大調查」調查國人退休規劃滿意度、準備足夠度、過理想退休生活的信心度,三項指標均不及格,報告更顯示五大警訊。首要為「樂活享退指數連續四年不及格」,首度納入調查的30世代僅41.8分是各個世代中最低;其次是退休理財工具太保守,且「愈年輕愈保守」,前三大理財工具是保險、儲蓄或定存、股票,60歲以上持有股票的比例居各世代之冠,反而有超過六成的30世代最青睞儲蓄或定存,以目前定存利率僅1%,遠不及通膨率,尚無法有效累積資產。
 第三,低估退休生活費,調查中民眾自行估算退休後每月家庭支出約新臺幣3.2萬元,但根據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報告」,退休後基本家庭支出平均每月新臺幣4.7萬元。此外,近五成民眾成為「退休準備拖延症候群」,以40世代為例,雖認知應有退休規劃,現階段仍最專注於子女教育;明知十年後應做的規劃,卻未執行的三大原因為「收入太少、錢不夠」、「已有家人規劃」、「不急╱10年還很久」。最後是仍有兩成民眾認為退休後可由子女或家人供養,尤其60歲以上比例更近三成,然而受高齡、少子化影響,年輕一代壓力更大、對自己的未來也沒信心,各世代皆應為自身的退休金做好準備。
 中信銀行個金營運總處總處長楊淑惠表示,許多民眾認為財富不夠,無法進行財富管理是錯誤觀念,應及早開始準備,適時盤點可用資金、選定投資標的並貫徹執行;中信銀行長期關注退休議題,除了提供客戶全方位的退休諮詢與服務,在人才培育上更期望同仁提供客戶更完善的退休理財規劃服務,因此積極推動退休理財規劃顧問培訓及認證課程。
 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王儷玲也認為,退休理財對許多人都有無形門檻,大部分民眾的經驗是無法賺到錢、容易中斷理財計畫,也常陷入太晚開始、儲蓄太少、投資太保守等投資決策錯誤的迷思,最後都無法存到適足的退休金,因此有專業理財團隊量身打造合適的財務規劃非常重要,這也是退休基金協會希望培育專業認證的退休理財規劃顧問的主因;政治大學風險與保險研究中心主任黃泓智則點出,個人金融財務規劃人才培育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全方位退休理財規劃顧問須透過產學合作培訓,帶來高品質的服務和縝密規劃。
 中信銀行也針對不同年齡層提出退休準備建議。20至30歲的年輕積極投資人可用於投資理財的資金有限,退休準備規劃應提早分批提存退休金,積極參與投資市場,可考慮以股票配置為主的積極型投資組合,股票以國家區域股為主,輔以新興市場股,占比約六至八成;債券則以高收益債搭配新興市場債為主,占比約四至二成。預算有限時,規劃定期壽險、意外險,以防身故及失能,造成家人負擔。另為補足傷病造成收入損失,可運用實支實付及定額醫療險彌補缺口,避免連帶造成家人負擔。
 30至50歲的中年級生雖處於資產快速累積時期,但家庭生活開支、子女教育金花費高,無暇顧及長遠計畫,退休準備以選擇穩健增長、不易挪用之工具為主。考量報酬與風險管理,投資策略建議可採股債平衡,抵抗資產規模放大後所增加的風險,建議以成熟國家股和投資等級債,搭配新興市場債為主。
 中年級生還可細分為工作成長期與工作高峰期。工作成長期收入穩定、已有資產累積,應建構繳費20年保障終身之防癌、壽險,50歲前繳費完畢,讓基本型壽險醫療作為保障基底;單身者則可運用利變型壽險存下結婚、購屋或深造基金。有一定收入及存款,且可能是為一家之主的工作高峰期,應檢視保障缺口,強化一次性給付重大疾病、特定傷病及長期照護險,累積自身醫療資金也可減輕家人負擔;同時運用投資型壽險保單,選擇穩健標的,累積退休金。
 年屆退休投資人除了建立未來退休穩定金流外,尚需檢視退休缺口,缺口過大時選擇降低退休金流慾望,選擇較高風險的退休工具來滿足缺口。建議可以多元化的孳息資產作為配置主軸,如投資等級債、高收益債、新興市場債,搭配保證型投資型年金,同時預備資產傳承,運用高槓桿保障型保險,讓資產完整移轉,妥善安排遺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