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拒上學 在家也應學習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若孩子有拒學問題,專家指出,家長應詢問孩子逃避去學校的原因,找出問題源頭,並應與學校保持溝通合作,逐步地讓孩子回歸校園。如果孩子已經有拒學的傾向,別讓孩子在家看電視、上網或睡覺,讓孩子在家就像在學校一樣需要學習、打掃。
 北市聯醫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饒怡君表示,拒學行為常是學生在校園適應遇到困難時的一項警訊,研究指出約有1至5%的兒童有「拒學行為」,男女比率相近,可能發生在任何年紀,尤其好發在剛進入新的班級或學校或過完寒暑假。
拒學症狀包括孩子會以各種身體不適請假或遲到;抗拒上學、發牢騷或哭訴、生氣,當被強迫起床上學時,可能會口頭威脅或出現自傷行為,也可能以肢體、言語攻擊家人;性格上變得退縮,與同儕漸行漸遠,也可能沉迷上網,造成日夜顛倒、作息混亂。
饒怡君指出,拒學有惡性循環的可能性,孩子會不斷猶豫要不要去上學,想到學校就感到不舒服、緊張,但暫時不想反而覺得輕鬆、擺脫不愉快,最後決定先不去上學,如此反覆掙扎,於是持續時間愈長,        
當回到學校的阻力愈大,還可能進一步造成學業成就低、家庭衝突及人際疏離等問題,甚至長期下來演變成繭居在家,影響到未來生活與獨立。
因此,家長在面對孩子出現不上學的警訊時應該與學校建立密切的溝通管道,積極尋求專業協助,才能避免問題惡化。
 饒怡君說,根據哈佛大學健康出版社(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提供幾個建議指出,孩子去上學而累積的作業和欠缺的人際交流經驗,會像滾雪球般逐漸累積。因此若發現孩子有拒絕上學的傾向,家長應立即關切孩子的狀況,只要拒學行為持續超過一、兩天就應趕快處理,並詢問孩子逃避去學校的原因,找出問題的源頭。
 同時,家長應與學校保持溝通和合作,饒怡君說,學校是家長在面對孩子問題時最重要的橋梁,與學校輔導老師、心理師和社工師等人保持聯繫,透過學校與家長的合作往往有機會找到孩子拒學的原因,也有機會透過老師和同儕,慢慢逐步地讓孩子回歸校園。
 如果孩子已經有拒學的傾向,別讓孩子在家看電視、上網或睡覺,關掉電視和網路,讓孩子在家就像在學校一樣需要學習、打掃,不能躺在床上睡覺。
預防孩子拒絕上學更為重要,家長可於每日安排時間主動關懷孩子校園適應情形,尤其是在環境轉換時,如國小一、三、五年級分班、剛上國中、高中、大學、轉學等階段,藉由分享、交流提供情緒支持,協助孩子順利、自信地建立問題解決能力與校園適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