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蠣殼做成加熱包 搶千萬商機

水試所研發牡蠣殼發熱套組成功。(記者陳建興攝)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看好目前台灣常溫調理食品市場高達十一點五億的產值,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推出國人首度研發成功的牡蠣殼發熱套組,準備搶占市場。水試所長陳君如十二日表示,目前牡蠣殼加熱套組技術正準備申請專利,預期年底前可技術轉移產品化後,預計每年可為業者帶來至少一千零三十五萬元以上的營收,創造循環經濟產值。
 水產試驗所副研究員葉念慈表示,台灣每年約產生十六點九萬公噸的廢棄牡蠣殼,過去牡蠣殼應用主要約有百分之四十二製成飼料,百分之二十一製作堆肥,另外的百分之十一則是用做育苗栽培介質,低度利用且附加價值普遍不高,而廢牡蠣殼經常被堆疊在養殖池邊,不但占據空間,而且廢殼殘肉容易造成環境汙染,水試所從前年開始導入牡蠣殼加值關鍵技術,追求循環經濟。
 陳君如指出,目前套組還在申請專利中,牡蠣殼自發性加熱包,發熱之後大約六至七分鐘即可使調理包外部水溫達到攝氏九十度,並可加熱調理包溫度達約五十度,溫度至少可以維持二十分鐘,溫度適合人體口腔和食道。
 水試所指出,利用牡蠣殼研發製作的自發性加熱包,相較於一般化學合成的發熱包,更為天然、環保、安全,且成本降低百分之二十,目前牡蠣殼加熱包每包成本十二點七元,比市售加熱包約十五元價格,可節省至少二點三元,且國內無相關產品,市場潛力雄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