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由策展人楊佳璇將中心戶外空間視為一個精神性與地理形貌的探測場域,以一種低度考掘的位置與姿態,進行一場關於未知、不可見的、剩餘事物的探勘想像,邀請四位藝術家林煌迪、林建志、李承亮、廖昭豪,各自以木、紙、竹、鐵等材質語彙,創造飛行器、潛水艇、紀念塔、日常物件仿製等大型造形物件。
林煌迪的《爸爸去停車》,由三隻貓星人搭配一個剛停駛降臨於屋頂平台的飛碟造形物,創造情境的重整想像,猶如心理學過程,類似涉及古典制約。
李承亮《時光旅行艙》則打造穿梭時光的精神載具,提供由內和由外觀看皆不同的光影風景,能入深海、飛行太空、遊歷異世界,穿戴奇異的想像空間,進入屬於恢弘的想像領域。
林建志《無用之塔—包膜竹竿》,存放原認為是材料,但最後恐仍變成垃圾的尷尬。這項作品盡量不改變材料外觀及長度,以堆疊或拼接方式築構出塔狀物,如同塔一般,在現今社會恐遠低紀念性。
廖昭豪《磚房》延續其所擅長的回收紙版再利用的紙漿為作品材質,仿製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水泥建設物件,如水泥桿、消防栓、鋼鐵基座等,探究人日常生活疏遠但象徵城市現代化。
三十一日由廖昭豪帶領觀眾進行「痕跡採集計畫」翻模壓印教學活動,將以中心周圍場域為探測對象,讓參與者感受物件痕跡的採集體驗,報名洽:https://forms.gle/TMSKG84rjfCJ43et9。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