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38歲陳小姐因總感到頭暈、頭痛、想吐,誤以為長腦瘤,急忙就醫檢查,確認腦部沒問題,轉到眼科求診,經檢查後才發現,竟是鏡片多配了200多度,加上錯誤的散光度數,導致虛驚一場。
收治陳小姐的眼科醫師王孟祺表示,台灣近視人口比例高居世界第一,每10人就有9人近視,其中超過500度近視人口超過1/10,最新全民視力保健習慣調查也發現,超過6成民眾長期處於視線模糊,卻習以為常。
調查也發現,近7成民眾竟不知自己的準確度數(近視、遠視、散光),逾5成民眾無定期驗光的習慣;更有超過7成民眾曾戴錯誤度數的眼鏡。
王孟祺表示,現代人因長期使用3C產品,尤其上班族長期近距離用眼,過度用眼造成視線模糊,錯把疲勞解讀為近視度數增加,甚至擅自調高眼鏡度數,殊不知,反會導致眼週肌肉緊繃,容易造成眼睛視力惡化或不適。
此外,近年來消費者追求快速的取鏡服務,完整驗光及詳細檢測流程隨之簡化,導致患者求診時,往往發現最後驗出的度數和實際度數有很大的落差。
對此,驗光師楊瓊瑤表示,驗配眼鏡時應保留足夠的驗光時間,勿在用眼過度後去驗光,驗配時間不夠和眼睛過度疲勞均可能導致度數誤判。
王孟祺也建議民眾,要定期眼科檢查,配戴眼鏡或隱形眼鏡者,至少1年要驗光1次,每次至少30分鐘,透過客觀驗光搭配主覺驗光等確認主觀感受,試戴時確保看遠、看近、明亮、昏暗皆清楚,且確保在眼睛肌肉充分放鬆下進行,避免因配戴錯誤眼鏡度數而加速視力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