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癌難診斷 確診平均74歲

成大醫院泌尿部醫師胡哲源表示,利用電腦結合磁振造影與超音波3D投影,能精準定位懷疑病灶進行切片。(記者王勗翻攝)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近年全台攝護腺癌的發生率快速上升,現已是男性第5大癌症。據統計,台灣男性一生中被診斷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為4%,診斷時平均年齡為74歲,每年約有1200名病人不幸死於攝護腺癌。然而攝護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且難以針對病灶切片檢查,也易因診斷延遲拖延寶貴治療時間。
 成醫泌尿部醫師胡哲源表示,傳統經直腸超音波做攝護腺切片,因為超音波對攝護癌病灶的診斷能力不高,導致惡性偵測率低。然而現透過磁振造影與超音波融,在透過電腦快速運算,將磁振造影的影像和超音波影像融合,有利醫師精準定位病灶,如此便可進一步準確診斷是否罹癌。
 攝護腺癌易因診斷難,錯失黃金治療時間,許多患者發現罹癌多已晚期,甚至轉移。透過磁振造影與超音波融合導引切片,有助醫師進一步確定腫瘤位置、惡性度及惡性比例,提升存活率。
 醫師胡哲源指出,根據104年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一篇對傳統切片及融合導引切片直接比較的研究顯示,1,003位受檢者同時接受傳統12針切片與磁振造影、超音波融合導引切片,結果顯示融合導引切片多偵測到3成臨床上需治療的攝護腺癌、少偵測到17%臨床上不需治療的攝護腺癌,融合導引切片也較易分辨不需治療的低惡性度癌症。
 胡哲源強調,想直接接受精準切片診斷、傳統切片陰性,但臨床上仍高度懷疑攝護腺癌患者及確診者,接受主動監測療法仍需定期切片的病人都適用磁振造影及超音波融合導引切片進一步精確診斷,呼籲及早檢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