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糖尿病的70歲王姓老翁罹患「夏科氏足」,因末稍神經反應遲緩,跌傷後左踝變形而不自知,致內踝骨從皮膚迸出,傷口遲遲無法癒合而就醫,經作左踝矯正切骨及融合手術,4個月後不但傷口癒合,關節順利融合,並可用助行器行走,免除截肢風險保住腳。
成大醫院骨科醫師柯伯彥指出,糖尿病患因周邊神經病變,最先影響的是較細的神經,糖尿病夏科氏神經骨關節病變一般稱為「夏科氏足」,在臨床上依輕重程度分為0~3期─第0期:糖尿病友足部紅腫但不覺得疼痛;第1期:破碎期X光可見足部骨密度下降並有崩解變化,此時若變形不厲害,可使用石膏或輔具保護;第2期:融合期,此時發炎反應已減緩,X光可見骨吸收及癒合,但仍需持續石膏或輔具保護,使用拐杖;第3期:重建期,發炎反應消失,關節破壞停止,但因殘餘的變形常讓足底壓力不均而造成潰瘍,仍需長期作足部護理,若感染嚴重、變形厲害,肢體無法負重,就得考慮截肢,穿義肢。
柯伯彥表示,夏科氏足對於合併足踝骨折的影響,主要是病患因末稍神經遲緩而在行走時感受不到疼痛,即使骨折進一步移位時也無任何不舒服,因此會輕忽患肢的保護,等病患意識到事態嚴重時,往往足踝已變形嚴重且合併骨性結構裸露的巨大傷口。另外,夏科氏足病患因周邊自律神經病變,會讓血管擴張及收縮的功能不良,造成足部靜脈血鬱積引起足踝持續腫脹,而軟組織腫脹也增加傷口張力,阻礙癒合,造成傷口長期無法癒合,就像王姓老翁的案例。
他說,夏科氏足處於零期「足部紅腫但不覺疼痛」時,一定要儘早就醫,才能防止惡化並免除截肢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