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生率年年降低的台灣,10%的早產兒如何照顧是一大課題;許多家庭也面臨需要長期安胎,擔心早產兒出生後是否有能力照顧的現實問題。中國醫大兒童醫院4日公布2個案例,指出台灣的早產兒醫療照護團隊已經能夠提高早產兒的生存機率,並且協助父母照護孩子健康長大。
新生兒科主任林鴻志表示,去年1月,陳姓婦人因為羊膜膨出且有感染及宮縮的現象,轉診進入中國附醫安胎病房。產科醫師陳怡燕在安胎過程中,給予產前類固醇及保護胎兒神經的藥物,同時照會新生兒科做可能早產的準備,23週僅660公克的嬰兒一出生,能在2個小時黃金時間內快速穩定生命徵象,如今已是1歲6個月的活潑男童。
另6個月前,僅28週、1000公克的林家3胞胎,因媽媽子宮頸過短進行環紮手術而住院,在產科醫師何銘的照護下,安胎了近2個月才讓胎兒在稍微成熟的週數出生。
林太太說,安胎的日子很長,但每天都很喜樂,雖然最後因為身體無法負荷,只好決定在28週剖腹生產,感謝醫護人員貼心的照顧,讓3個寶貝可以平安健康的成長。
林鴻志說,雖然早產兒比例越來越高,但台灣的醫療已經有足夠的能力讓早產的寶寶有機會存活,而預後的狀況,除了週數,也取決於產前安胎、產後新生兒科團隊及出院後的積極追蹤。
新生兒科加護病房主任林湘瑜說,他們從高危險妊娠的產婦醫療照護開始仔細產檢,在有早產先兆時積極安胎,極力避免孩子早產,並在安胎期就與產科合作訂出對母子最適合的醫療策略,並提供早產相關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