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修齊紀念雙親 文教公益基金會系列〉吳修齊紀念雙親文教公益基金會的社會貢獻

↑吳修齊在辦公室的身影。

前言

吳修齊先生於民國六十八年為奉行雙親慈悲為懷之庭訓,藉示風木孝思之微忱,特創立財團法人吳修齊紀念雙親文教公益基金會,是以獎勵優秀清寒學生,救濟貧病殘障同胞,並贊助教育文化暨慈善公益事業為宗旨。
這個基金會的前身是「財團法人吳修齊紀念雙親獎學基金會」,一年之後改為「吳修齊紀念雙親文教公益基金會」。
吳修齊先生早年雙親見背,在他打造事業王國有成,被尊稱為台南幫大老,有感於子欲養而親不待,乃特別以「紀念雙親」名義成立基金會,將縈迴於心的孝思轉化為關懷社會的大孝,獎掖清寒學生,從事公益建設,捐建亭館橋舍不遺餘力。
其中與本報合辦的大孝獎自1991年起以迄2007年長達十七年,總計評選出151位得獎人,為力求孝心孝行足為楷模,每屆得獎人數不一,少則5人,多則達16人,每人都獲頒30萬元,並各獲得1.5兩的金、銀幣一枚。
102年辦理捐贈個人醫學醫療貢獻獎、社會服務貢獻獎,每人200萬元,104年起至今陸續辦理捐贈法人團體每年500萬。

↑捐建於勝利國小前的懷恩陸橋。

吳修齊先生重要紀事

1913年 12月30日生於學甲,今學甲區光華里新頭港。
1927年 小學畢業後,即到鄰村陳遠的慶美商店當糕餅學徒。
1928年 父親吳克讀原擬帶他前往「新復發」布行當學徒,因先抵達「新復興」布行停留吃午飯,因緣際會留在「新復興」服務,成為侯雨利最得意的門徒。
1933年 與賴蓮樵結婚。同年投資4500元創設「新和興」商行。
1935年 被東港金寶春倒帳3000餘元,事業受重創。
1937年 「新和興」恢復元氣之後,解散「新和興」商行,股本發還股東並重新組織,新股東限於現場執務者,即父親吳克讀、吳修齊、吳尊賢及吳俊傑。
1944年 二次世界大戰,失業返鄉務農,並暫任公職。
1946年 重組「新和興」洋行、臺北「三興行」;翌年組上海「三興行」。
1949年 農曆10月,母親陳勤娘、父親吳克讀相繼過世,「新和興」解散,兄弟分產,退休養病。
1954年 戰後紡織品匱乏,遂發起籌設紡紗廠,與侯雨利、吳尊賢創設臺南紗廠(即後來的「臺南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擔任總經理。

↑吳修齊1997年獲國立成功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1960年 與吳三連、侯雨利等創設「環球水泥」。
1961年 提出「以內銷補貼外銷」辦法,使國內棉紡業度過世界性棉紡危機。
1966年 「臺南紡織」推出太子牌(太子龍)不縮卡其布。
1967年 7月1日成立「統一企業」,任董事長。
1969年 11月,教育部核准興辦2年制「私立南臺工業技藝專科學校」,後來改稱「南臺工業專科學校」,1999年8月升格為「南臺科技大學」。
1971年 吳修齊昆仲4人共同捐贈母校中洲國小大禮堂。
1973年 8月,跨足建築業,創立「太子建設開發公司」,任董事長。
1974年 與叔侄兄弟等宗親在祖居地籌建「光覽祖系吳氏宗祠」,翌年10月25日落成。每年3月及10月春祭及秋祭,各地宗親回祠祭拜慎終追遠。
1978年 12月,與吳尊賢、高清愿等人創立「南帝化學工業公司」,任董事長。
1979年 創立「財團法人吳修齊紀念雙親獎學基金會」,一年之後改為「吳修齊紀念雙親文教公益基金會」。
1980年 為感念每日在臺南公園運動而恢復健康,捐建了自強亭,又於1982年捐建早覺亭,1989年捐建念慈亭及念慈橋。
1981年 獲頒中華民國第一屆企業家獎章。

↑捐建於南臺工業專科學校(今南臺科技大學)的念慈堂。

1990年 為維護學子上下學安全,在勝利國小前捐建人行陸橋,而後又陸續在大光國小、白河國小、東陽國小、臺南師院、屏東美和等校捐建人行陸橋共6座。
1991年 元月發起籌募經費成立「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同年以基金會名義舉辦「全國大孝獎」。
1992年 捐建念慈堂於「南臺工業專科學校」即今「南臺科技大學」,頂樓做為每年「全國大孝獎」頒獎地點。
1993年 80壽辰及先慈百歲冥誕之際,於佛光山印經12萬冊報恩,後又廣印善書逾30萬冊與十方結緣。同年擔任故鄉頭港鎮安宮董事長。
1996年 獲聘任總統府國策顧問。同年南紡越南廠創設,成為南紡唯一在國外的廠。
1997年 獲頒國立成功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捐建於成功大學的文學館大樓,支持並鼓勵培育更多人才。

2001年 南紡優秀幹部多畢業於成功大學,是以斥資1.5億元(約吳修齊基金會一半財產)捐建文學館,用以支持並鼓勵學校為社會培植更多人才。
2005年 93歲高齡仙逝。
2013年 獲列經濟類臺南歷史名人。
2015年 新頭港故居掛牌。

↑位於臺南公園的念慈亭。

身兼台南紡織、統一企業、太子建設董事長的吳修齊先生於94年與世長辭,享年93歲。一代企業家雖已辭世,但他老人家創辦的「吳修齊紀念雙親文教公益基金會」,與舉辦大孝獎的精神,應能發出永恆的光采,這些得獎者他們的孝心孝行應該會給社會帶來啟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