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兒少受虐親職失能 中國醫大團隊陪你同行

兒童神經科張鈺孜醫師張鈺孜評估個案身心狀態並進行親職衛教(情境照,非個案)。(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1名國二學生被送急診,通報後發現,協助照顧的親屬常用鐵棍毆打,孩子身上總有不明傷痕,少年剛到安置機構時,常偷偷哭泣,轉介到中心後,心理師不辭辛苦前往關懷,經過團隊1年多介入與心理諮商,少年逐漸走出失落,衛福部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6日在中國醫大兒童醫院,舉辦兒保個案成果發表會,希望減少兒虐發生。
衛福部統計,去年兒少保護通報案7萬多筆,今年1月到6月,已通報近4萬筆。衛福部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昨日在中國醫大兒童醫院,舉辦109年度兒少保護服務個案研討暨成果發表會,討論兒少受虐傷勢辨識評估、安置個案心理諮商介入,與親職協談結合強制親職教育等議題。
中區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計畫主持人張鈺孜醫師說,1名10歲孩子,因為身上多處傷痕,在校學習狀態不佳、有情緒困擾,被轉介到中心,母親對孩子管教相當無力,無法處理孩子情緒,只能以體罰管教,評估後,先安排孩子接受心理治療,並啟動親職協談服務,1個月後,母親再度因為管教過當,半夜趕孩子出門,使孩子必須被安置保護。
家防中心與兒少保護醫療中心為整合家庭現有的服務資源,將母親的強制親職教育時數,併入仍在服務中的親職協談內,延長會談時間,並減少重覆進行同質性會談,另外,請臨床心理師調整治療模式,改為共同親子互動治療,讓母親可直接在臨床心理師指導下,學習親子互動技巧,孩子與家長,都在系統中,獲得最大利益。張鈺孜強調,中心推動早期親職教育的介入,目的就是要早期發現風險,早期介入服務,減少兒虐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