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癌4症狀 常被當感冒老化

 血液病學會發布最新「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指引」作為全台照護準則。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現年27歲的黃珮瑜在23歲那年,一邊忙著世大運體育服的設計,一邊發現四肢莫名出現像丘疹的點點瘀青,並有貧血、容易疲勞等症狀,就診發現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一度嚇到昏厥,也曾沮喪到想開生前告別式,後來撐過數十次化療、兩次骨髓移植,終於重獲新生。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周文堅9日公布最新「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指引」作為全台照護準則,提出「『急』刻救援 『髓』機應變 421口訣」,鼓勵民眾若出現臉色蒼白疲倦、不明原因發燒、瘀青出血、骨頭疼痛「4」大症狀,應儘速求診進行血液及骨髓「2」種重點檢測,且「一」定要盡速至血液科就醫,以利掌握治療黃金期。
 周文堅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高致命性、低存活率,且最難以治療的癌症之一,屬於成人最常見的急性血癌,在台灣發生率逐年增加。主要症狀不典型,常被當成感冒或老化,但病程惡化快速,病患確診時往往已有生命危險,需立即住院治療。
 多癌症陸續有多種創新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卻長達40年無新藥。但在醫護團隊積極照護下,台灣治療成果在全球名列前茅,過往65歲以上病患整體平均存活期僅3-4個月;預後較好的年輕病患,五年存活期僅4-5成。值得注意的是,有高達兩成患者放棄治療,或採取另類療法。
 血液病學會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與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疾病工作組召集人田蕙芬醫師說明最新「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指引」指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會製造大量不正常血球,造成骨髓膨脹、骨骼疼痛症狀;因紅血球低下導致臉色蒼白、疲倦;白血球無法維持正常免疫反應,易莫名發燒;血小板無法發揮凝血功能,導致不明原因瘀青與出血。
 因此,為鼓勵民眾若出現臉色蒼白疲倦、不明原因發燒、瘀青出血、骨頭疼痛「四」大症狀,務必就醫進行血液及骨髓重點檢測,以利及早發現及治療,降低疾病對健康的衝擊。
 血液病學會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與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疾病工作組召集人侯信安醫師也說,近年多款創新標靶藥物在台上市,終於突破臨床上反覆復發、疾病控制困難、治療副作用等治療瓶頸。
 侯信安指出,將標靶合併化療可以增加緩解率、降低復發率,改善疾病控制困難的困境,減輕療程副作用。在標靶藥物介入下,不只年長患者整體存活期從不到半年,延長為10-12個月;部分年輕患者的5年存活率,也將由4-5成,提高至6-7成。 
 因此,侯信安也分析新版治療指引指出,透過多元評估、風險分級、精準治療等個人醫療的三大關鍵,藉由最有效、最少次的療程,搭配標靶藥物,提升預後並減輕副作用,維持生活品質也避免療程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