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胰臟癌因早期症狀並不明顯,逾8成胰臟癌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專家指出,對於具BRCA基因突變的轉移性胰臟癌患者,在第一線含鉑化合物的化療後,接續使用精準治療藥物做為維持性治療,可降低近5成的疾病惡化風險。
根據108年國人死因統計表,胰臟癌在癌症10大死因中排名第7,死亡人數有2,497人,顯示胰臟癌致死率高的特性。
台灣胰臟醫學會葉大森理事長表示,胰臟癌被稱為「癌王」,主要是因為該病本身疾病惡化快速,因此在治療上相較於其他癌症棘手。雖然醫療技術不斷突破,罹患10大癌症患者的5年存活率為52%,但胰臟癌一直無法突破10%。
胰臟癌除了疾病惡化快外,疾病初期多以腹痛、背痛和腸胃道症狀為主,患者難於早期發現也是一大主因。葉大森說,逾8成胰臟癌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對於這些患者而言,手術搭配化療是主要的治療方式,但整體存活率仍難以有效提升。
然而,精準治療藥物的出現,讓晚期胰臟癌患者多了一種治療選擇。葉大森指出,透過基因檢測找出患者體內是否具有特定基因突變或缺陷後,便能給予合適的治療處置。
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長陳立宗指出,近年國際研究發現,近6%的胰臟癌患者具BRCA基因突變。根據國際臨床研究發現,具BRCA基因突變的轉移性胰臟癌患者,在第一線含鉑化合物的化療後,接續使用精準治療藥物做為維持性治療,可降低47%疾病惡化風險,有助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胰臟癌要如何及早發現、治療是當前面臨的課題,葉大森提醒,胰臟癌好發於60歲左右,若平時出現腹痛、體重減輕等症狀,就要提高警覺,建議應盡快就醫接受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