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青如何創作廢文 台文館展出

台文館展出首度亮相、典藏文物中年紀最長的藝術家朱景英藝術作品。 (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南市報導
 一、兩百年前的文青如何發廢文?在這個敲敲鍵盤、點點手機、或「嘿Siri」就能製造、發文年代,不妨至台灣文學館參觀「樂寓毫端:臺灣文學的毛筆時代」書法特展,看毛筆如何化作鬼滅之刃,不斬鬼,斬國家大事、斬胸中塊壘,還能用它耍廢、賣萌、傳情。
 書法展首度展出乾隆年間朱景英的木刻對聯,他也是台文館典藏文物中年紀最長者。另精選四十餘件以毛筆寫作的藏品,時間跨越清領、日治與戰後時期,涵蓋三十多位作家、十五位捐贈者。
 展品包含清末施瓊芳、葉應祥等傳統知識分子的八股文習作;日治時期則有瀛社謝汝銓、黃純青、王少濤、魏清德、林佛國;櫟社莊太岳,鹿港洪棄生、羅懷珍、施梅樵、陳子敏,與清水蔡蓮舫;南社鄭指陳、鄭啟東、洪鐵濤、趙雅福、王炳南、黃欣、謝國文,與高雄鄭坤五。除台灣文人外,也有在台日人籾山衣洲、續木介壽作品及戰後來台的于右任、董作賓、吳承燕等人書作。這些藏品表達台灣一代知識人的社稷情懷、生活美感,甚至私碎瑣事,訴說一個曾經滿載文學風華的毛筆時代。
 台文館表示,有別以往書法展的有距離、不容易看懂,這項展覽以明白曉暢、老嫗能解為主,是最具親和力展覽,只要掃描QRcode解說,就能簡單易懂,而除毛筆文青作品,也有線上寄送電子明信片裝置,可以體會線上毫端之樂,一秒變身為鍵盤文青。展期即日起至明年五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