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63歲姚女士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病友,進行藥物治療兩年,體質虛寒,行走坐臥間容易咳嗽、胸悶和喘不過氣,加上手腳時常冰冷,嚴重影響睡眠,前往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就診。醫師謝伯駿針對4個核心穴位予以針灸治療,並輔以中藥調理其體質,既有的西醫治療加上中醫合療,3個月後,姚女士氣喘吁吁情形有明顯改善,也不再因活動而咳嗽,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顯示,全球有2.1億人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對患者的生活品質和醫療系統成本造成巨大影響。謝伯駿說明,COPD為現代診斷疾病,中醫將其歸類為肺脹等疾病,典型症狀有喘、咳、痰及活動後喘等。現代醫學一般會使用吸入性類固醇或支氣管擴張劑來降低發炎、打開呼吸道,使呼吸更容易,而中醫則會在望聞問切並參考肺功能檢查等數據後,針對改善心肺功能,增強患者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避免其在換季或溫差變化大時,誘發症狀加劇之情形。
謝伯駿與胸腔內科團隊合作,利用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發現配合西醫常規治療,合併針刺療法能更進一步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生活品質,並應用機器學習執行關聯性規則分析,深入探討各種穴位刺激療法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療效,最終分析出足三里、風門、膻中及定喘這4個穴位可作為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核心穴組。
謝伯駿解釋,醫師會根據患者當日就診的病情不同,以這4個核心穴位與其他穴位做搭配,比如姚女士過去易伴隨頭暈,便可搭配風池及百會穴等,或足三里搭配側三里與側下三里,以此增強呼吸肌肉的力量,對改善症狀有相當的療效。
謝伯駿說,在西醫治療的前提下,配合每週一次的針灸治療和中藥調理體質(如定喘湯、桂枝加厚朴杏子湯、小青龍湯、麥門冬湯或百合固金湯等處方),患者在3個月左右會有明顯進步。特別提醒民眾,因個體病情不同,不建議民眾私自行抓藥。而COPD患者的針灸療法可作為合併療法進一步改善症狀,不建議完全取代常規藥物治療;胸部針刺治療時不要過深,以防刺傷肺部組織造成氣胸,有暈針史者也須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