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導管電燒治療 不再心房顫動

李姓男子患有陣發性心房顫動,接受3D心臟定位及經導管電燒術,實施肺靜脈電氣隔離術,心律不整不再發生,心悸等症狀改善。(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50歲李姓男子沒有慢性病史,身體一向健康,7年前卻開始出現心悸、胸悶、氣促等症狀,經心臟科門診心電圖檢查顯示為陣發性心房顫動,在藥物治療後雖有改善,但後續追蹤心電圖檢查顯示已慢慢進展成持續性心房顫動,而且於3年前心悸、氣促、胸悶等症狀頻率增加,去年11月接受3D心臟定位及經導管電燒術,實施肺靜脈電氣隔離術,住院3天後出院,心律不整不再發生,心悸、胸悶、氣促等症狀迅速的大幅改善。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任蔡青峰指出,心房顫動是由於心臟的心房不正常的搏動所引起,屬於心律不整的一種,正常心跳時心房規則的收縮每分鐘約為60到100下;心房顫動發生時心房不正常且不規則的跳快,可能非常快速,心房跳動的速度可以達到每分鐘350至700次,稱之為「心房顫動」。
 蔡青峰說,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不整,全人口中平均每100人中就有1位罹患心房顫動,隨著年齡增加,罹病率愈高。60歲以上每100人就有4人,80歲以上每10人就有1人。因為心房顫動會導致臨床心臟衰竭及缺血性腦中風機率大增,所以在逐漸老化的未來社會是不可輕忽的重要醫療課題。
 心臟內科醫師莊曜聰表示,心房顫動患者可以完全沒有症狀或輕微心悸,一般也會有氣促、胸悶、頭暈等症狀,嚴重甚至會心臟衰竭,休克或者昏厥,心房顫動會有較高的腦中風風險約8至10倍。在台灣,一年約有8萬例的腦中風個案,這些腦中風患者中,大約每4至6人就有1人合併有心房顫動。
 他說,3D心臟定位輔助導管電氣燒灼術與冷凍氣球燒灼術,利用電燒導管或冷凍氣球去治療產生心房顫動的不正常組織,過程中,會以導管或氣球進入心臟並記錄心臟電位訊號,當找到異常放電的區域後,以高溫或冷凍方式來實施肺靜脈電氣隔離術。
 蔡青峰表示,心房顫動是中風及心臟衰竭的隱形殺手,雖然好發於老年人,相對年輕的患者要更積極治療,而心房顫動可能無症狀,現在有許多穿戴裝置可輔助診斷,如有症狀可至心臟科門診檢查,心電圖檢查是準確的診斷工具,治療方面,除藥物治療外,目前3D心臟定位輔助導管電氣燒灼術已相當成熟,可減少用藥,大幅改善症狀及心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