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公共藝術 訴說土地故事

聳立於迎曦湖的大型作品「迎賓彩帶」,以生動的流線勾勒出南科園區地標。 (記者林相如攝)
 科技與人文的結合,會蹦出何種火花?在南科台南園區,除了高科技的廠房林立外,還佇立著各式的裝置藝術,讓工作忙碌的科技人,閒暇之餘也能舒緩一下,這是不少南科人的印象,也是遊客津津樂道的話題。
 提到台南科學工業園區,會想到什麼?穿著無塵衣的工程師?半導體廠辦林立的高科技產業聚落?雖然這些都是南科的精采風貌,但園區內還有另一種隱藏版的亮點,在科技氛圍環繞的園區,其實也充滿著文藝氣息,為冷硬的水泥叢林,注入創意與活力。
鹿形剪影引發對西拉雅人獵鹿景況的想像。(記者林相如攝)
 南科台南園區所在的這片土地,過去曾經是西拉雅族生活的區域,在朝代更替、漢人墾拓和殖民統治的跌宕起伏中,樣貌也隨著歷史的演進悄悄改變。過去半世紀以來,它見證台灣經濟的起飛、產業的興衰與轉型,以及全球化浪潮的來襲,並迎接一波波不同的挑戰。
 雖然科技與人文並非涇渭分明,但兩者的碰撞經常會迸出美麗的火花,南科管理局在2004年開始推動公共藝術的建置,各式創作陸續進駐迎曦湖畔、宿舍綠地等空間,至今已完成四十九個大大小小的作品,並獲得文化部第四屆公共藝術獎的肯定,勇奪最高榮譽卓越獎。這些藝術家的心血結晶彷彿一盞盞溫暖的光,點亮園區,讓科技城不再冰冷。
 南科公共藝術的質材多樣、風格各異,不論使用鋼材、石材、壓克力、玻璃纖維,或是呈現普普、抽象、寫實等風格,蘊含的創意奇趣和深遠寓意,都值得民眾咀嚼玩味。
 聳立於迎曦湖的大型作品「迎賓彩帶」,以生動的流線勾勒出園區的地標;在「南科森活」裡,鹿形剪影引發對西拉雅人獵鹿景況的想像;「糖廠五分車的記憶」則重現南科曾是一片蔗田的記憶拼圖。在台南園區走走瞧瞧,悠遊其中,會看見科技與藝術交會互放的光亮,從中領略南瀛科技城的另一番風貌。 (記者林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