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針對爭議的萊豬即將在明年元旦進口,引起各界食安憂慮,教育部二十三日召開記者會,邀請桃園市、連江縣、屏東縣等各縣市教育局處主管、校園團膳業者以及學校代表出席,表達宣示國中小學童使用的都將是國產優良肉品。
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全國二十二縣市三千三百六十八所國中、小午餐採購契約已全數換約完成,現已全面完成登錄與標示作業,家長可透過教育部架設的平台,清楚掌握學校每日午餐所用食材來源。
潘文忠說,教育部今年八月二十八號發函各縣市政府,請轉達各級學校校園食材應一律使用國產優質肉品,且為了為孩子的飲食把關,讓孩子吃得健康、吃得在地、吃得感恩,並加入食農教育,教育部十一月十三號修正完成「學校外訂盒(桶)餐採購契約(範本)」,已訂約的學校可依契約範本第十六條規定辦理契約變更或以「附約」增加約款方式以為因應,目前全國二十二縣市三千三百六十八所國中小,近一百八十萬學生的學校午餐採購契約已全面換約完成。
教育部表示,這次契約範本修正重點為規範肉類一律採用國產在地具三章一Q的產品;肉類加工(再製)品,應採用「肉品原料來源」為國產在地之優良產品,若廠商未使用國產在地肉品(含加工品)或有混充、假冒產品供貨不實情節,最重可終止契約。
教育部指出,為了使各級學校落實一律使用國產在地優良的豬肉、牛肉食材,教育部要求並督導全國國中小之自設廚房及團膳,須確實填寫「校園食材登錄平臺」增加之豬肉、牛肉「原料原產地(國)」資訊欄位,現已全面完成登錄與標示作業,家長可透過該平臺清楚掌握學校每日午餐所用食材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