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資處藝陣專書 記錄歌舞風情

推廣藝陣之美,文資處出版專書,如介紹「車鼓陣」裝,男扮女裝的逗趣模樣。(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南市報導

台南市無形文化資產寶庫,讓台南的傳統表演藝術發光發熱,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近日出版歌舞藝陣專書《千嬌百態:臺南藝陣之歌舞風情》,收錄多處藝陣團體,除讓延續傳統表演藝術生命力,更希望讓這些舊時民間藝術瑰寶再現風華。

文資處表示,台灣傳統歌舞藝陣,以民間載歌載舞的「踏謠」為表演基礎,內容多無固定情節和刻板規範,除神明生日、祭典出巡、新廟落成時表演,偶而也見於民間的婚喪喜慶場合;藝師們循著唱詞情境,搭配誇張的肢體動作即興演出,表演內容即情、即景,呈現以生活語言和動作為主,充分展現在地文化精髓。

繼出版小戲藝陣專書《歡聚樂 離別苦 情是何物:臺南藝陣小戲縱橫談》後,文資處再度出版《千嬌百態:臺南藝陣之歌舞風情》,讓人透過專書,對台南地區的藝陣文化有更全盤性深入認識。以台灣廟會慶典中常見的「車鼓陣」為例,為歌舞藝陣中典型代表,基本腳色以「丑」、「旦」為主,互相對弄,表達出男女間互動關係;旦角扮相通常妖豔嬌媚、溫柔婉約,有時還男扮女裝,相互打情罵俏,扮相滑稽、詼諧逗趣,深受喜愛。

專書由成大藝術研究所教授施德玉撰寫,針對歌舞藝陣表演情節及身段進行分析,更將台南歌舞藝陣團體的精采演出內容收錄其中,包括東山北勢寮藝陣團的《董漢尋母》、新營太子社區牛犁車鼓陣的《牛犁歌》、七股竹橋慶善宮牛犁歌陣團的《桃花過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