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普政府的國安顧問歐布萊恩離任前夕,突然公布本應保密三十年的「印太戰略架構」報告,此舉或許是想擺脫川普政府被認定毫無對外戰略章法的批評。不過,這項提前公布與國務卿蓬佩奧自行宣布撤銷美台交往準則的決定,亦被認為是川普政府給拜登政府國安及外交團隊穿小鞋,目的不外乎是限縮新政府處理印太事務及美陸關係的靈活度。
這份在二0一八年公布、明顯以中國大陸為最主要目標與圍堵對象的印太戰略架構文件,列出美國面臨的三大挑戰,其中兩項是「如何保持美國在印太地區戰略優先、促進自由經濟秩序,並阻止中國建立新的不自由勢力範圍?如何在促進公平和互惠貿易的同時提升美國全球經濟領導力?」在十四條推論中,六條直接涉及大陸,推斷美中將持續戰略競爭,因此該報告也提出美國該如何制衡中共的七大目標和相對應的行動。
對此,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聲稱這份文件恰好暴露「美國借『印太戰略』遏制打壓中國、破壞地區和平穩定的險惡用心,實質上是一份『霸權戰略』」。很明顯,中共當然會暴跳如雷,畢竟習近平必然想利用川普下台的機會,藉著自己與拜登的過去交往,伺機改善與美國的互動關係,除了不想讓美中衝突繼續延燒而影響大陸經濟成長,更希望將這些外部壓力,轉換成塑造領導權威的內化因子。
大陸政學界對拜登上台後的中美關係,並不抱持樂觀期待,認為美國新國安及外交團隊成員多半強調民主的優越感,只是態度比較理性,但在某些問題可能比前政府更強硬。拜登政府新任命的印太事務協調官康貝爾也說,美中的不信任感已深,因此未來對中政策的重點在於「可預測性、穩定性和明晰性」、避免「驚喜」。
由於美陸政治體制的互不相容,注定兩強的結構性競爭、甚至衝突是不可能改變。印太戰略報告說得很清楚,美國有責任維持該區域的權力平衡,以維持對盟邦及包括台灣在內的夥伴關係的安全承諾。由此觀之,川普政府的印太戰略其實不脫美國自二戰以來的安全體系範疇,只不過因為川普不斷「退群」,打亂行之有年的國際秩序,導致各國對美國的信心大幅下滑,也讓中共有填補權力真空的機會。
現在,拜登誓言找回美國的領導地位,更許諾重返國際組織,其實就是回到美國傳統外交思維的正軌,將非民主國家視為不同層級的敵人或對手,並藉由多邊機制恢復制衡這些極權國家的能力。若說川普政府卸任前公布該敏感文件是要綁住拜登手腳,倒不如說只是揭露了美國東亞政策的一貫性。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脅下,拜登修補與盟國關係的時間其實不多,能否有效達到圍堵中國大陸的目標,仍有相當挑戰性。
習近平近日在世界經濟論壇呼籲各國強化經濟治理的合作,也暗示美國不該「恃強凌弱」。不過白宮隨即回應,表示美中正進行「激烈競爭」,拜登希望以「戰略耐心」處理雙邊關係。可想而知,拜登政府深知美國應負起的責任,也了解中共尋求全球地位及勢力擴張的企圖,所以美陸互動雖不致比川普時期惡化,但由於雙方至今仍未達成互信基礎,彼此何時能打開僵局、重啟對話,恐將度過一段不短的磨合期。拜登何時與習近平通電話?將是兩強關係是否融冰的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