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每年冬季及初春是腸胃炎流行的季節,安南醫院消化科醫師吳奕霆指出,疾管署的資料顥示,每年11月天冷時,因腹瀉就醫的病患就會大增,農曆年間團圓圍爐或外出旅遊大吃大喝尤甚,更須注意飲食清潔細節。
吳奕霆表示,急性腸胃炎可分為細菌性、病毒性兩種,極少數為寄生蟲引起。細菌性腸胃炎常見致病菌有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菌腸炎弧菌及霍亂弧菌,症狀較為嚴重,可能會出現高燒、腹痛、血便或膿便症狀,嚴重者可能會死亡,需立即就醫。
另外,病毒性腸胃炎則較常見,致病原為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及腺病毒,輪狀病毒大多感染6歲以下兒童,諾羅病毒在好發於人口密集處如學校、軍營、宿舍、安養機構、醫院、餐廳和露營地等,常造成群聚感染。
他說,急性腸胃炎感染途徑為糞口傳染,只要接觸過患者排出的糞便、嘔吐物、飛沫甚至汙染過的水、食物,再經由手吃下後就會遭到感染,多數病患在感染後1-3天會出現症狀如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發燒、頭痛、肌肉痠痛,有些可能出現上呼吸道症狀,多數症狀在3-7天左右會緩解康復,有些人可能持續至10天,一般來說不會引起嚴重併發症。
感染急性腸胃炎應注意水分電解質的攝取,特別是吐或拉厲害的患者,可以少量多餐方式清淡飲食,若一飲食就感覺胃不適甚至一吃就拉吐,可考慮禁食1-2餐,並多補充水分電解質即可,直至病況緩解再行進食,如症況益發嚴重要儘速就醫。
吳奕霆提醒,農曆年間民眾外出聚餐或家族團圓吃飯,記得要先確認食材是新鮮的,並且要烹煮至全熟,避免生食或吃到不新鮮的海鮮食品,如有嬰幼兒建議打輪狀病毒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