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打鼾睡醒口乾 恐罹 睡眠呼吸中止症

面對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李學禹(中)偕長庚睡眠中心主任莊立邦(左)、基隆長庚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李宜展(右)呼籲,早期診斷、全能治療、長期追蹤治療。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夜間打鼾、多尿、鼻塞,睡醒常口乾嘴破,或脖圍大於40公分,小心睡眠中止症上身。醫師提醒,睡眠中止症會使心臟血管疾病風險比一般人高2~6倍,但全台僅有1成確診,顯示國人普遍病識感不足。
 長庚睡眠中心主任莊立邦表示,睡不好會讓隔天精神不好,曾經在搭公車等紅綠燈時,發現車子在綠燈後還不動,上前一看,司機居然睡著了,可見許多公安事件可能都是疲勞駕駛惹的禍。
 其實,全台超過1千萬打鼾人口,但根據台灣健保研究資料庫顯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診斷盛行率只有0.49%,莊立邦表示,根據10年前的研究推估,全台呼吸中止症患者恐有超過80萬人,目前僅有約1成確診,顯示病識感有待加強。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針對8500人進行為期2年居家睡眠檢測也顯示,72%的人有輕重程度不一的睡眠呼吸中止症,但實際接受長期追蹤治療者僅1/4,且AHI(呼吸中止指數)大於5的400名中高風險族群,也逾8成未接受治療或未持續治療。
 基隆長庚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李宜展表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未治療,將增加心臟血管疾病風險:腦中風1.6倍、高血壓2.9倍、心肌梗塞5倍。
 莊立邦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最大的表徵就是打鼾,但高危險群卻不只是年長者與肥胖者,包括下巴和鼻子構造、體重、組織鬆緊度等脖圍過長(大於40公分)等,都有可能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
 莊立邦表示,發現自己或家人有夜間打鼾、多尿、睡覺時呼吸暫停、淺眠睡不好,白日注意力不集中、頭痛、嗜睡等,就應該進行睡眠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