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楊耀華∕基隆報導
素有「海神」之稱的大西洋海蛞蝓,繼二0一三年首次出現在基隆八斗子岸邊後,再度現身於潮境公園潮間帶,吸睛的深藍色美麗身影,因隨風向流動的特性,常常可遇不可求。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表示,海科館為長期監測保護區內外的潮間帶環境變化,由館內同仁及受過完整訓練的志工們所成立的潮間帶定觀小組,前幾日調查時就發現潮間帶出現了大量的紫海螺與僧帽水母,經過密切觀察,意外發現大西洋海蛞蝓的身影,同仁及遊客均驚喜不已。
大西洋海蛞蝓是一種藍色的浮游生物,因外型神似希臘神話中的海神Gaucus,雙手彷彿長了魚鰭、雙腿成了尾巴,因此有了「海神」的稱號;海科館陳麗淑主任表示,海神主要分布在熱帶區域,台灣屬於亞熱帶區,基隆又位於最北端,繼二0一0年首次於小琉球發現、二0一三年出現在基隆八斗子後,再度於北部海域基隆潮境公園現蹤,是可遇不可求的美景。
陳麗淑說,大西洋海神海蛞蝓藍白色的外觀,鮮艷的藍色配上銀白色帶狀,身上有三對突出的腕狀構造及尾巴,身長可達六公分,海神以浮游生物為食,包括有毒的僧帽水母;這種海蛞蝓會在進食刺胞動物後,把刺胞儲存在從自身,用來防禦捕食。人們捕捉他們時,常被其身上的刺胞螫傷,出現惡心,疼痛,嘔吐和急性過敏性接觸性皮炎等症狀。加上牠在潮間帶的水平面上即可看見,很容易「失手去摸」,為此也要提醒民眾切勿觸摸,以免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