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琴
時常聽到世人帶著嘲笑的口吻,說是長者閒來無事,早中晚總愛互傳「長輩圖」問安,在下是收到了還不自知。
有位遠方的友人在「臉書」私訊了兩張風景圖片,沒註解甚麼也沒寫,我還傻呼呼問道:「某某,去哪兒玩啊?」對方簡答沒有,網上截圖──再細瞧圖片,果然印有「早安」字樣。
昨天於私訊又收到兩張圖片,這是啥碗糕,一看見就有氣,不能好好說話嗎?按照往昔的脾氣,會立馬砲轟對方,某某,妳有那麼「老」嗎,發甚麼沒頭沒腦的「長輩圖」(煩不煩呀,有話快說、有屁快放……)轉念一忖,不能為了一點小事就大動肝火,況且,自我言行再不略為收斂,數量不多的老友也快被轟完了──
突然想起,在下也有自製的「長輩圖」可以回敬,最近不是出版了第二本詩集嗎?就把彩色的立體書封圖傳回去,沒附片言隻語,也不多加詮釋(真是夠無禮的行為了)。對方顯然不以為意,回覆一豎大拇指符號以及一笑臉。我也不禁莞爾,原來當今文明社會的「返祖現象」(atavism)已翩然成形,一路回歸到穴居時代,拙樸的筆觸、簡單的圖形,即可指涉溝通,哪需甚麼「文字」媒介,一切盡在不言中。
億萬年來時空遞換,總有一些新的轉折,如今甚至不必親力親為「創作」,網路上現成的圖像多如繁星,儘管去「截圖」吧,總有你覺得合宜實用的(且免費),或空靈或溫馨,圖到意到,有何不可?(若覺得欠缺情感,「表情符號」之表達,或細微或誇張,信手捻來更是方便)。至於受方為何會有「激怒」感覺(跟收垃圾信差不多吧?)只好努力轉念,友人沒在「敷衍」你啦,只是表達能力有限,或不想親上萬言書抒發情懷。應該慶幸的是,閣下至少還在對方的請安問好名單上,不是嗎?
別要求太高了,「哏圖」虛實難分都能用以治國,「長輩圖」虛實兼併還不足以傳遞心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