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1名30歲男性,身高172公分、體重52公斤,BMI指數僅17.6,近期至醫院接受健康檢查,竟發現已有輕度脂肪肝。原來該男子自恃從小有吃不胖的體質,愛吃油炸高熱量食物,且每天都要有一杯手搖含糖飲料,而脂肪肝的形成正是與飲食攝取過多熱量相關。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表示,當飲食所攝取的熱量過多時,容易轉換為脂肪儲存在肝臟中。若肝臟細胞內積聚過多脂肪、且脂肪超過肝臟5%以上時,就稱為脂肪肝。
他指出,脂肪肝的演進可分為3期,大多數人的早期脂肪肝並無明顯異狀,多數人在健檢時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才知道患有脂肪肝。直到進展到中、後期脂肪性肝炎,才可能出現上腹部疼痛、食慾不振、倦怠、腹脹、肝臟部位有壓痛感等較明顯的症狀。
根據瑞典最新研究顯示,脂肪肝患者之死亡風險相較沒脂肪肝者增加1倍,且死亡風險隨疾病嚴重程度而增加。
梁程超說,脂肪肝是我國僅次於B、C型肝炎的肝病,且不是肥胖者的專利,目前也尚無有效的藥物可治療控制。若想改善脂肪肝,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仍是從日常生活中應調整良好飲食習慣,包括減少高熱量,精緻碳水化合物及甜食攝取、培養運動習慣和控制體重等開始做起。
同時,定期安排健康檢查,腹部超音波是檢查肝臟健康的利器,可有效診斷有無脂肪肝的形成。若發現肝臟可疑陰影,可搭配零輻射磁振造影(MRI)施打肝細胞特定性顯影劑的檢查,補足超音波掃描找不到的可疑病灶,完整掌控肝臟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