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最新調查發現,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成為國人最大的壓力來源;其中,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感高居各年齡族群主要因素。
康健人壽與Yahoo奇摩調查顯示,除了25~29歲族群外,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感高居各年齡族群主要因素。另外,經濟壓力、身體健康及工作相關等項目對各年齡族群也帶來顯著影響。
年輕族群中,25~29歲將工作相關列為不確定感因素第一,對找工作、換工作、高壓工作過程備感憂慮;疫情及經濟壓力並列第二,第三則為身體健康。
30~39歲因負擔長輩及子女的支出,經濟壓力在不確定感因素中排名第2,第3為工作相關;45歲以上身體健康排名第2,經濟壓力則排名第3。
調查發現,與家人在一起最符合民眾心目中的無壓力狀態;且不分男女受訪者,都將旅行、到戶外走走列為第1名減壓方法,第2名則分別為追劇紓壓、找朋友聊天。
身心科醫師李旻珊分享,當遭遇未曾處理過的重大人生難題時,「自我認知的調整」相當重要。像是職場女性經常在事業與家庭間左右為難而引發焦慮,原因可能是太過在意外界對自己的看法。
她分析,無須過度解讀身邊親友的話語,將他人的想法與期待加諸於自身,一旦開啟溝通及對話,就會發現自己想像中的負面情況只是無謂的擔心,壓力頓時就能減輕不少。
李旻珊也說,壓力也可以被轉化為正向的前進動力。最重要的是先從當下生活著手,拆解壓力的來源為何並一一破解。當面臨工作挑戰過高導致身心不堪負荷時,可透過建立現實感調整自己對工作待遇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