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除痔 揪惡性黑色素瘤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朱家瑜(左)偕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醫師吳教恩提醒民眾注意觀察身上的痣,以免延誤治療。(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30多歲女子小涵愛美想除痣,意外揪出手指上一顆不規則黑痣恐有病變疑慮。經轉診進行皮膚切片,證實為惡性黑色素瘤,且前哨淋巴結檢查發現已有擴散跡象,屬第3期惡性黑色素瘤,進行標靶藥物治療。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皮膚部醫師朱家瑜指出,根據最新調查整理民眾對於痣的3大NG迷思,首先就是長痣不自知,恐埋惡性黑色素瘤危機。

朱家瑜表示,高達6成民眾沒留意過痣何時出現,一旦是一年內出現,且形狀大小規則不一,就得多留意;亞洲人惡性黑色素瘤好發部位為四肢肢端,根據調查,僅不到1成民眾會特別留意腳趾、腳掌等肢端部位的痣。只要痣的外觀出現變化,如擴大、不規則、顏色不均等,都須提高警覺。

收治小涵的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醫師吳教恩表示,惡性黑色素瘤是所有皮膚癌中致死率最高的一種,若能早期發現且進行手術切除,第1期患者5年存活率達80%以上;但到第4期時,生存率將下降到10%。

另因癌細胞會沿著淋巴管轉移到其他部位,醫師會建議患者再進行「前哨淋巴結」的檢查,若有轉移將安排進行BRAF基因檢測,確認有無BRAF基因突變,並給予標靶藥物進行治療。近年更有雙標靶藥物治療,能為患者延長存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