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局發表大地藝術節成果專書《獵人帶路》

配合明年舉辦的「大地藝術季」,文化局將先期調查成果出版《獵人帶路》。(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南市報導

「Mattauw(麻豆)大地藝術季」將於明年正式登場,文化局為該藝術季進行展前規劃,二十七日晚間於安平札哈木原住民公園舉辦新書《獵人帶路》發表暨電影《鄒之屋》放映座談會活動,帶領所有人認識鄒族文化。

「Mattauw」為西拉雅族眼睛之意,第二屆大地藝術季策展範圍擴及嘉南平原母親之河,曾文溪的上、中、下游踏查,由策展人龔卓軍帶領策展團隊及受訪者踏查曾文溪上游,書寫成果專書《獵人帶路》,現場並放映交通部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委託拍攝的電影《鄒之屋》,邀請觀眾一起穿越一九三0年代,了解當時鄒族族人生活,映後導演莊榮華並將與大家分享講談。

文化局表示,曾文溪是嘉南平原「母親之河」,沿岸孕育無數生命、農產與經濟,麻豆的糖工業文化也應運而生;三年一度的麻豆大地藝術季,從首屆探討土地與糖業文化,下屆將更深入討土地、水文與人類關係,分考古踏查,創作發展的倡議分享,明年完整呈現。

龔卓軍帶領團隊至阿里山探尋曾文溪上游,發現曾文溪流域在鄒族族人語彙中,對不同河段、地形,都賦予不同的指稱名詞,因而以「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來闡述從上游到下游各族群文化與曾文溪的關係,該書由獵人巴蘇雅和安孝明帶領團隊前進上游,從自然環境至人工水利設施,邀請讀者對土地故事深入探究,反思人類對自然生態影響。

四百多年前,安平、赤嵌一帶曾是鄒族生活空間,札哈木(Cahamu)即為鄒族對此地的古稱,發表會選擇在札哈木公園舉辦,別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