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皮膚癢 外用藥注意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春夏季節是民眾出外踏青好時節,但隨著氣溫逐漸上升,悶濕的空氣、茂密旺盛的草木,部分民眾常在這個季節受皮膚搔癢的困擾。食藥署提醒,外用皮膚「藥」注意,用對才能免煩惱。

一旦有皮膚搔癢狀況,許多人都會自行購買藥膏緩解,食藥署表示,引發皮膚搔癢的原因很多,建議民眾諮詢藥師選擇適合的藥品,如擦藥2-3天,症狀仍未改善時,應儘快就醫,請醫師診療。

同時,食藥署提醒,使用外用藥應先瞭解用途,因常見止癢藥膏的主要有效成分有類固醇、抗生素、抗黴菌劑及抗組織胺等,須依自身症狀及產生原因來區分適合的用藥,例如蚊蟲引起的搔癢,可使用含抗組織胺或類固醇的藥物;為黴菌感染時,則須選用含抗黴菌劑的藥物,才可徹底殺死黴菌。建議選用前清楚向醫藥人員說明症狀。

其次,要選用劑型,因身體各部位的表皮角質層厚度不同,吸收程度也不同,為讓藥物在角質增厚處、易流汗處、毛髮較濃密處或大面積部位能完全發揮藥效,外用製劑有依不同的油/水比例製作出不同劑型(例如軟膏、乳膏及凝膠等)可供選擇使用。

食藥署表示,用藥前務必先詳讀說明書,並注意貯存方式及效期。此外,,不要任意拿以前用剩的藥、或是別人的藥來亂擦,以免症狀還沒得到緩解,而使病情惡化、引發感染等更嚴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