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廟發現疑似清代瓦漏窯遺跡

文史工作者徐世和(右)發現疑似清代燒製糖漏的瓦漏窯遺址、遺跡,市議員鄭佳欣(左)到場勘查後將請文化局研議保護、保存。(記者黃文記攝)

記者黃文記∕關廟報導

地方文史工作者,最近在歸仁、關廟地區交界處,發現了疑似清代漢人燒製糖漏的遺構、遺跡,經考古學者現勘,認為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市議員鄭佳欣十三日會同文史工作者徐世和到場現勘,她將請文化局、文資處派人了解,先做適當的保護措施,再研議進一步保存做法。

保大人文空間徐世和表示,歸仁舊稱紅瓦厝,以發現「十三窯遺址」而聞名,自一九九八年起,「歸仁窯」在歸仁與關廟交界處被大量調查與研究,在台灣的窯業發展史上扮演著重要地位。尤其在日據時代以前,清代漢人在南部製糖產業供應鏈上,扮演著承漏載具的重要一環。

徐世和指出,今年初在關廟區埤頭里保東橋旁的一塊私人土地,首次發現了大量專門燒製糖具的殘片(糖漏∕漏罐∕圈座器∕藁座),研判是瓦漏窯遺址、遺跡。徐世和說,該地窯址舊稱「小窯山」,原本赤竹與雜草叢生,羊腸小徑不易進入,因新闢公路與地主整地過程,把前人所廢棄的舊窯址重新再挖掘出來。

徐世和強調,歸仁窯文化遺址自二十年前出土後已陸續消失,日前發現的清代專燒瓦漏窯的遺址、遺跡,在地文化保存上更顯得彌足珍貴。日前邀請台南藝大教授盧泰康前往勘查,根據研判,該處可能是台灣窯業燒製上,目前所僅存的清代最後一口可見的瓦漏窯,也更能證明該處在糖業發展史上,百年來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地出身的市議員鄭佳欣對保存該項遺址相當重視,她將請文化局派員現勘,研議後續的保護、保存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