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48歲男性,1個多月前洗澡時發現鼠蹊部雙側有凸起腫塊,經檢視腫塊外觀紅腫,表面糜爛流出液體且伴隨著異味,觸診可摸到明顯顆粒狀,確診為良性上皮性囊腫發炎。醫師提醒,鼠蹊部腫塊有3成是惡性腫瘤轉移,呼籲提高警覺。
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劉國威表示,上皮性囊腫是一種良性的腫瘤,全身的皮膚都可能發生,觸摸有顆粒結節感,大小由幾公厘到數公分不等,外觀呈堅硬球狀,囊壁為正常表皮,內容可能為角質物結晶或是膽固醇,會單顆或多顆同時發生,隨著時間逐漸變大。
上皮性囊腫的發生可能與外傷、體質、飲食習慣等有關,倘正好發生於鼠蹊部皺摺處可能因反覆摩擦,加上清潔不易而感染發炎,長期未治療嚴重時甚至引發蜂窩性組織炎,不可輕忽。
在治療上,劉國威說,當病灶發炎時,先以藥物改善發炎情況;嚴重者則須切開引流,讓內容物流出,待發炎緩解後以手術切除;倘有紅腫、流膿疑似為惡性腫瘤,必須儘早切除化驗鑑別診斷。
劉國威也提到,據統計,在鼠蹊部發現腫塊有3成是惡性腫瘤轉移造成,因此在此位置一旦發現腫塊且外觀有變化時,應積極就醫。平時注意衛生、作息規律、飲食少油炸、穿著避免緊身衣物摩擦等,都有助於預防上皮性囊腫發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