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無力行走緩慢 恐肌少症前兆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肌少症是不少民眾有的健康問題,活動量少、飲食精緻化以及年紀增長等,都可能是致病肇因。醫師指出,若出現行走速度變緩慢、腿部突然容易無力、無法舉起重物等情形,應留意可能為肌少症前兆。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顏正中表示,肌少症有低肌肉質量、低體能表現、低肌肉力量3大面向。容易發現的症狀包括有行走速度變緩慢、腿部突然容易無力、無法舉起重物,甚至體重減輕,反覆跌倒等。若出現上述狀況時,就要留意可能為肌少症前兆。

很多人誤以為肌少症只會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其實不然。顏正中說,曾在門診遇到一位40多歲的女性患者,因為全身無力及體重減輕的症狀來就醫。經過詳細問診與檢查,個案自述近半年因為心情不好,加上疫情影響,待在家中時間變多,也沒有運動。經量測腿圍與身體活動檢查,發現為肌少症。

要確診肌少症,顏正中說,除了就醫以量測儀器診斷外,民眾在家也可用一些簡單方法來初步篩檢。第一種方法是量測小腿圍,小腿與地面呈90度用皮尺量測小腿肚最粗的地方,男性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即符合。

另一種方法則是坐在椅子上,測量坐下起立5次所需的時間,如果大於等於12秒即符合(即是上述低體能表現的證明)。如果這兩項測試都符合,建議開始做營養及運動的改善計畫。

在營養方面,要注意的是蛋白質的攝取。簡單評估方式是一掌心大小的蛋白質食物,例如魚類,肉類,豆腐,蛋類等就是一份,一天要攝取到6份,還要早晚喝一杯奶類,整天的蛋白質攝取量才算足夠。運動要注意的是要有重量的運動方式,才能維持肌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