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33歲陳先生便血半年,還伴隨間歇性腹痛,被誤診為痔瘡發作,手術割完仍照樣出血及腹部脹痛,進一步作大腸鏡及黏膜切片檢查,證實是「潰瘍性大腸炎」作祟,經藥物治療3個月,出血量減少且已逐漸改善。
新樓醫院副院長、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唐修治指出,「潰瘍性大腸炎」是原因不明的慢性直腸大腸腸黏膜發炎或潰瘍,常見於年輕人,大都侷限於直腸和乙狀結腸附近,症狀和嚴重度有關,包括腹痛、腹瀉合併血黏液便,直腸出血合併輕度貧血,疲勞及體重減輕、發燒、想吐、胃口不好、營養不良;合併症候群包括關節炎、眼睛視網膜炎、肝硬化、膽道炎、貧血、腎結石、皮膚感染(壞死性皮膚發膿症候群)。急性期治療後常會再復發,並轉成慢性病變;另外,9成病人侵犯乙狀結腸及直腸,全大腸炎病人罹患多發性癌症的機會高。
唐修治表示,造成潰瘍性大腸炎原因不明,但注意到的現象包括感染源如病毒或細菌引起;自體免疫引起發炎反應、水腫、破壞大腸黏膜造成潰瘍;遺傳基因,家族性和同卵雙胞胎罹病率高;其他因素,像牛奶、抽菸、口服避孕藥等等。
腸鏡檢查可評估潰瘍程度和範圍,同時可以切片檢查;大腸鋇劑攝影可以評估外觀及範圍。治療目標以控制發炎並給予營養及飲食指導,控制腹痛、腹瀉、出血等症狀為主。若急性發作或藥物治療失敗時需要考慮手術治療,而需要手術的原因多為大量直腸出血、潰瘍深度嚴重,全大腸侵犯或大腸破裂及切片高度懷疑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