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重達
「主任,文獻上建議:肩關節脫臼,尤其是第1次脫臼者,保守療法最好是將關節固定在外展與外轉的姿勢下6週。我們好像都沒這樣做?」
年輕住院醫師如此問,醫師覺得欣慰。首先,他針對一個問題自動自發去鑽研;再者,敢對自覺有異處提出質疑。
確實,日本醫師約20年前發表研究成果,該法也被採認為對肩關節脫臼的正規治療方法。肩關節脫臼大部分是肱骨頭向前、向下脫臼,同時將肩關節囊撕裂。撕裂處是關節囊與肩盂關節唇軟骨交界,血液循環相對差的地方,自行癒合機會較低。國外很多醫師都主張手術治療,對第1次脫臼者也都直接開刀。
日本研究是用一個特殊護具將脫臼後的肩關節固定在向外展30度與外轉60度的姿勢下6週。因為在此姿勢下肩關節囊撕裂處最無壓力與張力,有最好的機會癒合。2021年3月份美國骨科運動醫學雜誌一篇德國的研究,追蹤病人2年,採用此保守療法與直接手術在各項評分表現無差異;但是,保守療法者日後發生肩關節不穩定的機率比較高(19.1%、2.3%),對不想馬上接受手術的病患是值得採用的治療法。
台灣人的肩關節脫臼意外受傷者遠多過運動傷害者。台灣人不像美國人打美式足球、玩角力等高肩關節傷害的運動,第1次脫臼者用保守療法大多效果良好,恢復工作不成問題;若少數病人日後發生習慣性脫臼,再做手術治療即可。
台灣十分濕、熱。醫師當時用上述護具將病人固定,沒3天病人就受不了了。外側胸壁、腋窩、上臂內側貼近護具處全部長滿濕疹、痱子,又癢又痛。醫師從此放棄這個護具,仍然用三角巾保護脫臼的肩關節;囑咐病人避免會導致再脫臼的動作,提早交由治療師教導復健。如此,處理效果也可以接受。
住院醫師聽完醫師解釋,欣然致謝,工作去了。
(作者為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