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調查,國內45-49歲女性中約有四成已出現經期不規律或已停經,50-54歲中則有七成表示已經停經。然而在中醫典籍《黃帝內經》提及:「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婦女在49歲前後,腎氣由盛漸衰,天癸由少漸至衰竭,沖任二脈氣血也隨之而衰少。
由於腎氣衰弱、天癸衰竭、氣血衰少,停經前後的女性大多會出現一些不舒服的症狀,中醫稱為經斷前後諸證。常見有烘熱面赤,汗出,精神倦怠,煩躁易怒,頭暈目眩,耳鳴心悸,失眠健忘,腰背痠痛,手足心熱,頻尿、尿失禁、陰道乾澀搔癢,或伴有月經紊亂等等症狀,這些證候常參差出現,發作次數和時間無規律性,病程長短不一,短者數月,長者可遷延數年以至十數年不等。
更年期常見的中醫分型有腎陰虛及腎陽虛:
一、腎陰虛型的婦女會經常感到身體發熱、汗出、口乾舌燥、情緒起伏大、失眠心悸等症狀,治療上以滋腎益陰為主,適合的中藥有沙參、麥冬、生地、何首烏等,食物上可以補充蓮子、百合、枸杞子、紅棗。
二、腎陽虛型則會容易怕冷、精神萎靡、頭暈耳鳴、尿失禁等等,治療上以溫補腎陽為主,適合的中藥有巴戟天、補骨脂、杜仲、淫羊藿等,食物上可以補充山藥、大棗、桂圓、黑芝麻。
此外,更年期飲食的原則,三餐定時定量、均衡飲食,減少紅肉、高油、高鹽、高糖的飲食,避免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鈣質及蛋白質的補充也要足夠,女性荷爾蒙逐漸下降,缺乏保護因子,加上生育的因素,罹患慢性代謝疾病風險較高,常見的問題是肌力不足及骨質疏鬆,要特別注意鈣質及蛋白質的補充,加上適度的戶外運動與日曬。高鈣食物,包括牛奶、優酪乳、優格、起司、豆腐、豆干、黑芝麻等;高蛋白食物:肉、魚、蛋、奶和豆製品等。
更年期應保持心情愉快,中藥可以幫助減少更年期所帶來的身體不適,縮短適應期,讓身體儘快達到新的平衡,再加上正確的飲食及運動習慣,就可以安然自在度過更年期,隨時更新好心情。
(作者∕台南市長安中醫診所醫師蘇惠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