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歲研究生垂頭喪氣地走進診間:「醫生,我最近熬夜寫論文,原本控制不錯的異位性皮膚炎突然大發作,全身癢得要命,怎麼辦?」看了他雙手肘發紅又脫屑的皮膚;心想,看起來好像沒他說得這麼嚴重。就在此時他拉起了T恤,當下確實嚇了一大跳。他的腹部大概有一半面積的皮膚都泛紅、增厚(圖1),上面布滿指甲抓過的痕跡,表面的溫度明顯比正常處的皮膚要高,伴有一點滲出的組織液。

「醫生,我連平常用的類固醇藥膏都壓不下來,怎麼辦?」於是當下花了很多時間跟這名研究生解釋治療方向與生活宜忌,1週後回診,癢感已經明顯下降,再經過3個月的治療,終於恢復正常皮膚的樣子(圖2)。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皮膚屏障較差的疾病。因為屏障功能差,皮膚沒有辦法將體內水分留住,所以皮膚就乾;越乾就越癢,癢了抓,抓了更癢,一直循環下去。也因為屏障功能差,所以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例如化學刺激物以及過敏原,甚至是情緒壓力,就像我們文中提到的研究生一樣。所以提醒他3件事:
第1.保濕:雖然「保濕」2個字很簡單,但其中有很大的學問,必須依照病灶的型態、環境溫度濕度及個人使用過後的感受來調整,經由保濕就可以修復皮膚的屏障能力,也可以減少水分散失。
第2.食物:嚴重時應該要避免一些容易刺激皮膚的食物,例如蝦、蟹、蚵蛤、竹筍、辛辣烤炸、龍眼、荔枝。
第3.認真按時吃藥:中藥可以調整皮膚情況,讓過乾的皮膚增加保濕力、過油的皮膚不再油亮。而這個病人是因為情緒壓力造成的急性發作,所以在藥物上加入一些讓情緒可以舒緩的藥物,內服外用,皮膚疾患應該由內而外,才能大大降低發作的頻率。
(作者∕成光馬光中醫診所醫師杜哲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