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家鄉的味道

文/圖 蔡莉莉

每次回故鄉我都有覓食的心情,這種非日常的覓食,有一種懷舊的質地。小鎮的食物如同小鎮的性情,沒有誇飾,入口都是樸實,都是真滋味。離家多年,味蕾深刻記取的除了鹽水意麵之外,就是百年老店鹽水肉圓。堪稱從小吃到大的肉圓,是我的味覺鄉愁,也是我心中的米其林三星:值得專門造訪。

老闆熟練地挑起一個肉圓,擠壓出油,盛入盤中,復以木匙抹上獨門醬汁,那動作極富韻律,彷彿在空中畫出一道圓滑線,從未中斷。肉圓的醬汁微甜,加蒜末,淋辣醬,鹹甜鹹甜,滋味很台南,宛如蘊藏這一座曾經漬在蔗糖多年的古城歷史。肉圓彈牙,肉片滑嫩不柴,兼以少許筍干提味,比例正好。桌邊一鍋大骨熬煮的清湯,免費暢飲,入口暖胃暖心,有一種令人安心的家常感。

童年記憶裡,大馬路旁的點心城右邊第一家就是肉圓,與左邊第一家的意麵,並列我的心頭好。小時候,最期盼媽媽買菜回家,菜籃裡總有熱食點心。自從小學四年級有了自己的單車之後,我的行動半徑突然拓寬許多,放學後書包一丟,手心捏一個十元銅板,沿著河邊悠悠晃晃騎到點心城,簡直就像一隻快樂覓食的小鳥。

鹽水的街頭呈現一派味覺風景,庶民小吃從早市、黃昏到宵夜,草魚粥豬頭飯鴨肉羹、當歸鴨豬血湯豆簽羹、意麵肉圓臭豆腐,胃永遠沒機會空著。意麵從早餐就開賣,肉圓通常到下午三點左右才營業,沸騰的油鍋前,總是圍滿排隊買肉圓的人。長大之後才明白,晚餐前的這一餐,是曾經繁華的古城居民代代傳承的生活意象,悠閒之必要,點心之必要,一點點餘裕之必要。

幾年前,點心城遷移至康樂路,肉圓攤獨立至距點心城五十公尺外的自宅開店,掛起招牌:林家老店鹽水肉圓。簡單的摺合桌,沒有裝潢,沒有擺盤,隱身街道不張揚。住家與店面彼此滲透,生活或多或少外露,食客借用廁所必須穿過廚房一堆堆的鍋碗瓢盆。老闆一家人,溫厚和善,端盤擦桌不疾不徐,好似腳踩祥雲。

每次回鹽水,味蕾最想複習的是肉圓,好像吃了才真的回來,肉圓於我就是家鄉的連結。這麼多年過去,肉圓店樣貌依舊,銅板價依舊,老闆俐落的身影依舊,數十年重複一種不移的步驟。牆上的菜單多了碗粿,多了四神湯,戴著袖套的老闆娘也多了白髮,從兒時記憶的新嫁娘升格至外婆的年紀。如同這座我出生長大的母城,有些恆常不變,有些悄悄改變,有些默默消失。

鹽水的老派美食,原汁原味,不迎合時代口味,曾經是我味覺的啟蒙。一直要到離家多年之後,才發現關於家鄉食物的關鍵字是甜。那甜無所不在,在意麵的肉燥裡,在肉圓的醬汁裡,在鴨肉羹的湯頭裡,似乎糖釀的童年從未隨時光代謝,我的身上始終流著高甜度的小鎮血脈。

想起法國作家夏多布里昂在《美洲與義大利之旅》寫的:「每一個人,身上都繫著一個世界,由他所見過、愛過的一切所組成的世界,即使他看來是在另外一個不同的世界裡旅行、生活,他仍然不停地回到與他相繫的那個世界去。」總在家鄉食物入口的瞬間,舌尖確認出一種親切,像是找到記憶的連結,像是看到外婆炒高麗菜灑糖空中的豪氣。或許我懷念的只是滋味陳年的小吃,或許我重溫的只是以甜修辭的食物,但卻帶著無可取代的眷戀,這是家鄉的味道,這是世代的傳遞,這才是台南。

即時

假姪子借錢周轉 心軟姑姑險中計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七十歲的蔡姓婦人...

彎腰丟垃圾神情詭異 抄出毒咖啡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永康警分局大灣所...

毒蟲情侶檔拒檢逃逸 無辜騎士慘遭撞飛送醫

記者黃秋儒/台北報導 中和警分局南勢所員警昨...

可疑男持袋徘徊 三重警逮「誠實通緝犯」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三重警分局三重派出所員...

近期新聞